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党课讲稿: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时代之魂
中华文明连绵发展五千多年,具有不断创新的突出特性,相比于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中华民族更统一、更包容、更和平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近代中国遭受了空前劫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辛探索与努力,终于走出迷茫,大踏步迈上民族复兴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必须以观乎人文、洞察变幻的视野和高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时代之魂。
赓续传承,提升自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如果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前十年重点在于“讲清楚”,以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那么党的二十大以后则是在“做扎实”上下功夫,在继续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致力于华夏儿女心性的强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世界有识之士也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国家,首先是一个伟大文明的存在。例如,英国著名汉学家马丁雅克说,在过去的数千年中,欧亚大陆上存在过很多大国强国,它们纵横世界,强悍无比,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但这些强大帝国在衰弱后基本都灰飞烟灭,后世很难再有崛起的可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古代东方几千年来出现的几乎所有强大帝国都来自中国,古代中国在衰弱后会不断重新崛起和复兴。马丁雅克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得以永续存在,并能不断复兴,其原因在于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
家国一体,爱敬统一 为重建世界精神贡献中国智慧
中华文化历来讲求家与国的统一,《大学》说:“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人生下来就属于一个家庭,得到父母家人的关爱。人要立足于孝悌,培养爱与敬的情感。“人道之极,莫过爱敬”,使生命扎根,就要从孝悌出发,才能懂感恩、有爱心、求上进、有情怀,将亲亲之爱扩充推衍至于全社会。
在中华早期典籍中,“天下”“万方”“四海”等层出不穷,这源于中华文明的天下观、世界观、整体观、系统论。中国重视家庭与家族,在文化基本点上就与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划清了界限,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学者休斯敦·史密斯曾说:“当一个人的关注中心从自身转向家庭的时候,他便超越了自私自利的心理;当关注中心从家庭移向社会时,便超越了裙带关系;当从社会移向国家时,便超越了狭隘的地方主义;当移向全人类时,则同民族沙文主义针锋相对。”中华民族思考人类的共同命运,最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
解放思想,守正创新,就要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明确逻辑性,讲求方向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长远与深刻,就能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迷失,清理误解,恪守正道,革故鼎新。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内在精神实质,打开中国文化的创新空间,才能源源不断生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就要发挥人的理性光辉,呈现和传承“人之所以为人”的高贵因子,激活荣誉感,产生责任感,使之成为民族之学、国家之教。如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一定能为世界精神重建贡献出源源不断的中国智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