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調研與思考
在順利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順勢開啓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黨和國家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此時開展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分析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進一步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國式現代化曆史進程中保駕護航作用,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後繼有人,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加強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内容。在複雜嚴峻的國際國内形勢下,中國共産黨始終是億萬中國人民最牢靠、最穩固的領導核心。因此,中國共産黨對現代化的要求,既要符合新時代發展的特征,又要符合人民對更美好生活的要求;既要明确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地位,将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又要同時堅持基本政治制度作爲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方向,以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制度爲教育基石。這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安排,以中國式現代化爲目标,指明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一)堅持系統思維,築造“大思政”協同工作格局。構建具有中國式現代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需要各方協作,合理規劃,才能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進行創新和發展,逐漸形成更爲完善和科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形态,促進教育教學的現代化發展,就需要構建一個“大思政”協同工作格局,以整合多方資源,才能爲學生提供适應現代社會要求的教育,确保思想教育實際有效。第一,充分加強黨的領導,加強思想政治建設,強調黨對中國式現代化全面領導這一内在要求,把鞏固理想信念作爲重點,對思想政治教育計劃進行優化,把黨建核心與“大思政”工作模式有機結合起來。第二,保持立德樹人與“大思政”工作格局之間的聯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實現爲黨育人、爲國育才的目的。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教育現代化,要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第三,将立德樹人理念貫穿于各個學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實現漸進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大思政”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多學科知識體系,所以需要多學科融會貫通,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不同學科、領域和行業,不再僅限于思想政治課程。
(二)堅持邏輯思維,培育“現代化”治理主體素質。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背景下,應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從輔助性教育轉變爲主體性教育,強調培養治理主體的核心素質和能力,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引領,以應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多樣挑戰。在國家層面,提高黨總攬全局的能力。中國共産黨作爲執政黨,應當加強自身的服務和管理能力,确保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提升黨員幹部的政治素質和治理能力,以更好地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扮演主導角色。在學校層面,大力推進課程育人和科研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建設。積極推動課堂教學改革,以“課程思政”爲核心目标,着力優化課程結構與設計,強化教學管理措施,系統梳理各門專業課程中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及其所承擔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在教師層面,積極探索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是推動思想政治工作發展的動力,高校思政工作的創新發展,需要轉變傳統觀念,緊密聯系學校和師生實際、着力在解決思政問題上下功夫。在學生層面,廣大青年學子充分發揮人民當家做主的治理精神和參與能力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環節,培養治理意識和責任感,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社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積極參與各類社會事務和治理活動,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使他們成爲國家現代化進程中的積極主體,爲國家的現代化進程貢獻力量。
(三)堅持實踐育人,賦予“多樣化”教育方法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的推動力之一在于創新發展,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進程同樣需要持續不斷的創新。創新能夠爲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學更具吸引力和有效性。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高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建立長效機制。其一,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加強政治理論教育的同時,整合各類實踐資源,強化項目管理,豐富實踐内容,創新實踐形式,拓展實踐平台,完善支持機制,教育引導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實踐能力、樹立家國情懷。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實習培訓、社會實踐、科技作品競賽等活動平台,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接近市場,從而去了解社會,開闊視野。其二,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以貧困生資助、就業創業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等爲抓手,把握學生成長發展需要,積極幫助解決學生工作學習中的合理訴求,切實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其三,堅持校内與校外相結合,社會、學校、家庭相互配合,密切協作,才能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維護校園的和諧穩定。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方面的工作,專注于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素養與思想道德素養、科學文化素養的協調發展。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