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县财政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保障重大战略支出,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截止11月,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增速位列全市第四;政府性基金收入*亿元,同比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亿元,同比增长*%,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财政环境。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主动出击争支持。密切关注上级出台的对地方激励支持政策,全力做好直达资金下达使用、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国库库款管理、预算公开等财政管理工作,获2022年度省政府督查激励。深入谋划产业园区、市新材料产业园等项目资金保障方案,向上争取专项债资金,做好要素保障工作。争取到专项债券额度*亿元,获批额度居全市第一,目前已全部拨付完毕。同衢江区结对协同,合力探索以产业链山海协作促进产业共富的新模式,争取到三年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对促共富示范创建专项激励共*亿元。用好省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大力支持“溪山有道”共富村建设,截至目前,已拨付资金*万元。
二是优化环境促发展。延续和优化实施税费优惠政策,截至11月,共减免税费*亿元,同比增长13.88%,累计退税*亿元。加快拨付“8+4”资金,11月底,全县省级资金和地方资金拨付率分别达到85.9%、88.03%,其中,拨付涉企资金*亿元。主动对接政策牵头部门,推动政策扶持从“面面俱到”向“培大育强”转换,迭代出台“1125”企业梯度培育实施方案,培优扶强龙头企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企业雁阵梯队。投入1800万支持港口、航线、集装箱运输等重点项目建设,制定集装箱运输发展奖补政策,打通头门港产业集聚地的远洋通道,推动我县海洋运输业发展。发挥政府采购政策效能,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截至11月,授予中小企业合同金额*亿元,中标(成交)项目金额占96.9%。
(三)集成发力,在提升财政管理效能上持续深化。一是抓预算绩效。持续推进部门整体绩效预算改革,围绕“科学、精准、绩效”的要求,聚焦“压一般”“保重点”“强绩效”,推动零基预算改革与部门整体绩效预算改革相融合。加强对重点部门和单位、重点项目和资金的监督检查,对预算编制、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会计核算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综合管理监督,进一步提高监督执法质量和成果,促进单位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二是抓风险防范。推进财会监督与其他各类监督的贯通协同,进一步加强与纪委、审计等部门的合作,多方协作、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监督效率,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将“三保”支出预算管理和财政运行监测全面纳入预算一体化系统,开展日常监测,提前研判形势,制定应对措施,切实从源头防范和降低财政运行风险。三是抓国企改革。着力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县场化经营机制,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大力实施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不断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实施“12345”工作法,即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行经济建设与清廉建设并重的两条主线,分三个阶段推进“清廉国企”建设,聚焦人、事、财、权四项重点,构建以“五廉体系”为基底的新一轮“清廉国企”建设热潮。
(四)实干争先,在厚植干事创业氛围上再上台阶。一是继续创优完善清廉品牌。深度融合清廉与财政业务工作,积极培树基层乡镇财政管理建设清廉示范标杆。持续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廉政和业务风险防范,持续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持续营造清廉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网络、报刊、新媒体等宣传矩阵作用,全面展示清廉财政建设的工作成果和典型做法,讲好全县“财政故事”。二是巩固巡察整改成效。完善选人用人制度,做好巡察整改及选人用人问题整改“后半篇文章”。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力度,注重年轻干部常态化培养选拔,注重在日常工作、关键岗位、重点一线了解年轻干部的综合表现。合理配备中层干部,及时调整长期未交流人员,加强梯度培养。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严格和规范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三是强化队伍日常管理工作。注重平时考核,结合《县公务员“三维六力”平时考核办法(试行)》,拟定我局公务员事业人员“三维六力”平时考核办法,进一步细化“担当指数、管控指数、争先指数”三大指数。规范编外人员管理,制定并完善编外用工管理办法,加强编外人员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