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層”是總書記在福建甯德工作時大力倡導并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蘊含着深厚且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得到了傳承和弘揚。“四下基層”是實踐主體在充分認識、深刻把握客觀對象世界的現存狀況基礎上進而改造客觀對象世界的創造性活動,在其具象化展開過程中表現出了現實性、人民性和整體性的特質。大力傳承和弘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對推進新時代大興調查研究走深走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基層黨員幹部戰鬥在一線、服務在前沿,必須傳承弘揚“四下基層”的優良作風,練好腳力、腦力和實力,讓腳底闆更勤快、腦瓜子更靈活、“繡花功”更精細。
一、要練好“腳力”,勤跑基層。毛澤東指出:“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幹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衆知道。”作爲密切聯系群衆的重要紐帶,基層幹部要做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傳聲筒”。要對黨和國家政策做到“了然于心”。樂學善思、笃行緻遠,隻有悟透國家各項理論政策的核心要義與精神實質,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向群衆宣傳時才有底氣,才能把黨的惠民政策講到群衆的心坎上。要對村情民意做到“心中有數”,秉持一顆熱心、誠心和耐心,用通俗易懂、言簡意赅的方式,将“學術語言”轉換成群衆易于接受的本地方言,站在群衆的角度宣傳政策,讓各項政策紅利的果實甜在群衆心裏,确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到實處。作爲基層黨員幹部,不能憑想象、憑經驗“閉門造車”,要離開“鍵盤”、邁開“腳闆”,走出“辦公室”、走進“百姓家”,直奔現場、直面群衆、直擊矛盾。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把黨的各項惠民政策宣傳好、闡釋好,不斷提高群衆對黨委政府工作的滿意度。要勤跑群衆家,甘當“小學生”,主動訪富問計、訪賢問路、訪民問安,掌握“第一手資料”,爲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打基礎,真正做到社情民意在一線掌握、矛盾糾紛在一線化解、難點堵點在一線打通。
二、要練好“腦力”,能謀良策。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靠幹部坐在辦公室裏“閉門造車”、在電話微信中“指點江山”,不可能“找準症結”并“對症下藥”。“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廣大黨員幹部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主動走進田間地頭、村落小區,放下面子、俯下身子,在“柴米油鹽”中挖掘民生需求,在“菜價工資”中把握民生實際,透過紛繁複雜的表象、層層重疊的迷霧,直擊問題本質、洞察根源所在,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推動調查研究成果轉化爲切實可行的新思路新方法。“四下基層”不能隻滿足于了解情況,要掌握群衆的所想所盼,就要思考解決群衆“急難愁盼”的法子。不能“見子打子”,要通過“下”,特别是訪問當地“鄉賢”、優秀人士,了解掌握、總結提煉農業農村、基層治理的好做法、好經驗,并做好成果運用轉化。要通過“思”,積極探索、大膽創新,謀劃推動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爲黨委、政府作決策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意見建議。
三、要練好“實力”,善解問題。“坐着車子轉轉、隔着玻璃看看”往往給群衆留下高不可攀、難以接近的“官僚”印象,隻有“脫下西裝換農裝、摘下官帽換草帽”才能融入人民群衆中。一方面,下到基層問需于民,将“服務窗”開到群衆家門口,以“零距離”的溝通、面對面的交流拉近幹群關系,主動了解群衆急難愁盼的問題、獲得第一手資料。另一方面,下到基層實幹爲民,将“辦公桌”擺到群衆家門口,集合多方力量現場“把脈會診”,群策群力解決群衆急難愁盼的問題,堅持能現場解決的就現場解決、不能現場解決的千方百計盡快解決,表思路、建日程、出真章,以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四下基層”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問題,特别是“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基層黨員幹部必須練就真本領、硬功夫,有的放矢、妥善解決群衆反映的問題。要善于抓住問題的本質,迅速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能出現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是避重就輕、顧左右而言他的情況。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要把群衆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作爲衡量标準,要通過解決群衆實際問題,讓群衆更加堅定“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信念。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