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23年區委黨校秋季主題班調研工作計劃安排,11月底先後深入到*街道辦事處的*社區、*社區、*社區、*社區、*社區、*社區,采取聽、查、看、問、訪等方式,對街道辦事處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将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近年來,街道辦事處以維護社會穩定爲着力點,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寓治理于服務之中,全力打造以數據信息化爲牽引的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升級版,在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激發社會活力,實現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民生改良良性互動。但是,目前工作當中還存在一些隐性和顯性的問題,亟待進一步改善。
一、街道辦事處基層社會治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對基層社會治理的内容認識不清。部分幹部把社會管理僅僅理解爲社會控制,忽略了化解社會矛盾、激發社會活力等基本任務,沒有把服務和保障人民群衆的基本權利作爲社會管理的重要内涵和任務。一些基層幹部主動創新意識還有所欠缺,仍依賴于老經驗、老辦法開展工作,創新舉措和辦法不多。個别部門僅把人民群衆當做管理對象,未充分尊重人民群衆參與社會管理的權利和積極作用。社會公衆對社會治理的認知度還不高,參與社會治理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夠,有效途徑不多。
(三)建立健全城鄉基層組織社會服務系統,促進社會治理科學化。社會治理創新的重心在基層,應充分發揮城鄉基層組織社會服務系統協調利益、化解矛盾、排憂解難的作用,加強城鄉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增強社會服務功能,拓展社會服務領域,提高社會服務水平。一要強化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着力創新基層治理模式。隻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社會治理創新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才能更好地發動群衆,才能更好地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才能讓社會發展和創新同步前進。要創新社區組織設置,最大限度整合基層支部的組織力量、社區自治力量和新興經濟代表的積極力量,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二要強化社區服務功能,着力創新社區治理模式。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民間運作的社區服務體系,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整合社會管理資源,把能下放的職權下放到街道和社區,使其有權管事、有人做事、有錢辦事。探索建立以“整合資源、便民服務、擴大就業”爲宗旨,以“便民、利民、爲民、安民”爲目标的家庭服務中心,搭建起社區居民、社會組織和服務企業之間的橋梁,幫助群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探索物業管理與社區居民自治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努力實現資源共有、信息共享、責任明确、工作聯動,引導居民積極參與社區自治。三要有效發揮協商民主在和諧社區建設中的作用,探索社區自治新模式。探索建立社區“社會工作站”或社區民意表達室,從而有效發揮協商民主在和諧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充分調動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把“社會工作站”打造成爲居民的協商對話平台、利益訴求平台、矛盾化解平台、公共服務平台,開辟一條新的基層社區協商民主的渠道,使街道、社區由過去的“矛盾中轉站”成爲“矛盾終點站”最大限度地化解各類矛盾,使群衆滿意度不斷提高。
(四)建立健全社會治理長效機制,實現社會治理常态化。要适應新的形勢,進一步完善思路,建立健全服務群衆、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長效機制,努力提升社會治理的實際成效。一要加快推進網格化進程。逐步實現社情民意在網格中掌握、惠民服務在網格中開展、社會治理在網格中加強、矛盾糾紛在網格中化解,從而不斷夯實黨在基層的執政根基。進一步加大網格化信息平台建設,建議将“五老”人員等有一定知識與威望的人吸納爲網格信息員,及時發現并解決糾紛,預防各種矛盾的産生。二要繼續完善群衆訴求表達機制。進一步深化“三個三”工程,提升“流動信訪大廳”下基層活動實效,把問題解決在群衆家門口、解決在基層。探索定期召開熱心市民見面交流會,增進黨委、政府與群衆之間的“零距離”溝通互動交流。三要積極探索市民素質提升機制。要加大宣傳力度,創新宣傳方式方法,采取社會宣傳、文藝宣傳等形式,把文明素質教育融入思想道德建設之中,融入群衆文化活動之中,讓群衆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明的熏陶。要以“四社聯動”活動爲載體,開展文明社區、示範小區創建和鄰裏“守望”志願者服務活動,引導廣大市民增強文明素養。同時,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宣傳先進典型對市民進行引導,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營造良好人文環境的濃厚氛圍。四要大力推廣基層調解新模式。随着市場經濟體制的日趨完善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發展,基層的矛盾糾紛呈現出複雜化多樣化趨勢。面對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基層調解工作,已經成爲社會治理面臨的一個新課題。要充分發揮社區幹部在基層調解中的作用,探索基層矛盾調解新路子,爲基層建設創造良好的環境。五要不斷創新虛拟社會綜合治理機制。大力提高互聯網安全管理能力,建立網路輿情研判引導隊伍,正确引導輿情發展走向,防止不實信息造成危害。同時,建立網上、網下一體化聯動防控機制,提高發現處置、偵查打擊、防範控制的能力。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