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交流材料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新时代的重要体现、重要发展和重要创新,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绝不意味着脱贫攻坚精神可以被束之高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新形势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大学生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中国精神的文化需要,是彰显中国价值的教育需要,是汇聚中国力量的实践需要。

1.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中国精神”、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所趋。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源自现实关系、基于实践活动的理性和感性世界的精华,关涉信仰、意识、思维、观念、道德等范畴,是一个民族延续长存、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一个政党永葆生机、一个个体全面发展的内生力量。脱贫攻坚精神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与贫困作斗争过程中孕育和产生的精神力量,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发展、党的精神谱系的新丰富、国家文化实力的新建构。作为新时代的重要精神样态,脱贫攻坚精神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要义;既赓续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彰显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责任,是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复兴精神力量的重要渠道。

此内容查看价格为5金币(VIP免费),请先
此部分内容为付费内容,支付后可以阅读全文

3.人文化:文化传承创新“深度结合”。关注人的生存境况、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和鲜明特征。脱贫攻坚精神中蕴藏的人文思想、人民立场、为民情怀,拥有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文化张力和影响力,能够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发挥重要功能。校园环境是大学文化的外在表达,要将包括脱贫攻坚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馆舍楼宇等元素中予以体现,使之成为重要的精神符号,进而实现文化生产力的现实转化。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抓手,聚焦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等主题,邀请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学者讲理论、先进模范讲经历,组织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纪念活动等,将脱贫攻坚精神教育贯穿于文化育人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深度挖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感人事迹,鼓励师生创作戏剧、舞蹈、音乐、微电影等文艺作品,在校园文化创作中找准切入点、形成共鸣点、激发触发点。

4.立体化:网络育人阵地“重点嵌入”。网络既有角色意识淡化、群体去中心化特征,也有交往去边界化、信息获取零距离化特征,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进行社交、信息获取、话语表达的主要场域。要从学生的接受特点出发,与时俱进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网络思政、嵌入网络阵地,运用新话语、新媒介、新技术,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知乎等平台载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网言网语”“青言青语”,对脱贫故事、脱贫文献、人物采访等进行大力宣传推广,让学生在网络上也能了解感受团结、奋斗、实干、拼搏、创新、为民等精神的魅力和价值的崇高。同时,结合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等需求,发挥网络阵地全覆盖、全天候、超链接的传播特点,采取慕课、直播、短视频、数字馆等方式,进一步宣传脱贫成果、推介乡村产业、呈现乡村振兴新实践新变化,增强脱贫攻坚精神教育的时代性、延续性和实效性。

部分文章缺省word文档下载,如果需要下载word文档,请在评论区发评论,我们安排修复
0

评论0

请先
村党支部党纪学习教育工作总结
村党支部党纪学习教育工作总结
5分钟前 有人购买 去瞅瞅看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