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2、“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马文婕
4、《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张珉珊
5、《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南京7号线项目部肖杨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说来惭愧,这本书好像一年前就有人跟我推荐过。但是我数次拿起又放下,总觉得剧情有些不够吸引人,最后还是实在书荒了才在吃饭时看。不得不承认,对我来说这本书的剧情确实很平淡,然而其中蕴含的主角的背叛、挣扎、悔过也的确触动人心。
在讲书的内容之前,我想提一下那句著名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此前我只知道大致内容,一直以为这句话只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然而之后法德里也对阿米尔说了,最终也成为了阿米尔对索拉博的承诺。它不仅是贯穿全书主旨的一句话,也意味着哈桑的忠诚被接纳、阿米尔的自私懦弱被克服,以及奉献精神的传承。
整个故事不算长,概括一下(没有概括,洋洋洒洒写了一堆)就是哈桑和阿米尔自小一块儿玩耍,哈桑的父亲阿里是阿米尔家的仆人,自然哈桑也是他们的仆人。哈桑忠诚、勇敢、擅长运动,具有一切阿米尔父亲喜爱的特质,而阿米尔正好相反,他稍显懦弱,并且只喜欢看书,唯一和父亲有的共同话题是斗风筝。或许正是如此,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总有种特别的偏爱,常常赞赏他、甚至花钱给他治疗他的兔唇;而阿米尔得到的几乎都是父亲的冷眼和忽视,这使阿米尔难以忍受,也让他对哈桑产生了嫌隙,他不愿承认哈桑是他的朋友。和其他人一样,他拿哈桑的血统说事,暗地里将此作为他对哈桑的嫉妒的挡箭牌。
父亲对阿米尔的冷淡从不掩饰,有一段我印象挺深刻的。有次,阿米尔难得得到了和大忙人父亲单独相处的时刻。他挖空心思寻找着和父亲的共同话题,努力试图和父亲来场父子间轻松、亲密的对话。可惜父亲无论如何都对他爱答不理,只是低头看书。阿米尔忍无可忍地一句“我得了癌症”也挣不来父亲一句回应。一种心酸泛上我心头。对敏感的人来说,忽视其实是最伤人的。你可以讨厌我,但无视更像是一个信号:我其实无足轻重,你不在意我。也难怪阿米尔对哈桑这么别扭,父亲从不无视哈桑,甚至在阿米尔生日兜风时说:“要是哈桑在就好了”。一个孩子要如何忍受这种偏爱呢?
当然,他们的生活也不是一直风平浪静的,偶尔他们也会遇到阿塞夫的霸凌,阿米尔虽然不甘但不敢反抗,哈桑却从不忌惮,还在阿米尔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举起弹弓瞄准阿塞夫的眼睛,吓走了他。然而好景不长,在阿米尔斗风筝胜利后,哈桑在独自追风筝时遭到了阿塞夫和他跟班的围堵,双拳难敌四手,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他被迫忍受阿塞夫的凌虐。阿米尔不知道吗?不,他在寻找哈桑时看见了,本可以像曾经的哈桑一样保护他,可是阿米尔的懦弱阻止了他。
看到这里,我为哈桑的遭遇感到难过,不仅因为他被阿塞夫伤害,更因为阿米尔辜负了他的每份真心。可是随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荒谬地理解了阿米尔的行为。此刻,我其实感受到一种不安和羞耻,看着这些文字,像是在看一幅肖像。你无法指望一个没有胆量的小孩为他眼中的仆人挡刀,不仅出于对反社会人阿塞夫的恐惧,也出于阿米尔对哈桑的复杂情感,羡慕、嫉妒、厌恶……在我看来,这种情感的产生除了阿米尔本身性格,他父亲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来哈桑带着风筝回来时,阿米尔甚至装作没看见他裤子上淋漓的血迹。而且之后阿米尔不仅没有对哈桑更好,反而冷落、忽视他。阿米尔后悔当时自己没有做任何事,所以每次与哈桑相处都是一种煎熬。哈桑的存在让他看到了另一种人:善良、勇敢、坚强、忠诚,简单来说,就是父亲期待他成为的人。可是哈桑像一面镜子,阿米尔只能从他的眼睛里看见懦弱、恶劣的自己,虽然哈桑本意并非如此。更让阿米尔愧疚的是,哈桑并没有因为他的隔岸观火和冷落而对他发脾气。
在阿米尔将哈桑带到后山谈话时,他们回忆过去的轻松愉悦很快被阿米尔的不安打破,他再也无法忍受温和且不责怪他的哈桑了。一种对自己软弱行为的怒火终于使他拾起了地上的石榴,掷向的却是哈桑,遭受欺侮、背叛的哈桑。显然,砸一下不足以平息阿米尔的内疚,也不足以让哈桑反抗他。阿米尔一下一下砸着,将他们的关系砸出无法修补的裂痕,将自己的悔恨砸出难以填平的沟壑,将他们的未来砸出一片惨淡。哈桑只是一下一下地受着,在阿米尔抓狂他为什么还不还手时,举起石榴在自己额头上碾碎。红色的汁液顺着他额头留下,他的身上也是一片狼藉,这幅画面颇有冲击力,我几乎呆在那里。哈桑遭受的痛苦在此时具象化了,并且绝大部分来自他珍视的朋友、主人阿米尔。我不知道他花了多大力气独自消化阿塞夫带来的创伤,更不知道他花了多少功夫来容忍阿米尔。书中没有细说哈桑的感受,我不敢认为他原谅了阿米尔。阿米尔的行为到此已经非常过分了,我作为旁观者都无法忍受,更何况对他如此忠心的哈桑,想必他此刻遭受的痛苦比我遭受过最深的还要深。
哈桑仍然没有表现出对阿米尔的责怪,这让阿米尔无地自容,于是他做了一个及其不道德的决定:陷害他偷了家里的钱。一向将偷窃视为最大罪行的父亲却说原谅哈桑,这让阿米尔难以置信,甚至怨恨起了哈桑。阿米尔一直将自己的出生带来母亲的死亡视为偷窃,是他偷了母亲的生命,所以父亲才对他这么冷漠。可是哈桑什么也没做就轻易得到了父亲的原谅。哈桑和阿里却明白了阿米尔的意图,执意要离去。父亲挽留不成,竟哭了起来。父亲因为哈桑的离去而哭泣,打破了自己不齿的、不断灌输给阿米尔的“男儿有泪不轻弹”观念这点,像是一记巴掌,使阿米尔在这种偏心之中错愕无比。因为父亲,阿米尔是否会阴暗地觉得赶走哈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现实不容他细想,很快战争就爆发了,父亲不得不带着阿米尔去美国避难。他们在那里相依为命,卖二手货维生,关系缓和了许多。阿米尔还遇到了索拉雅,他们结了婚,阿米尔如愿以偿当了作家,在美国过得很不错。可惜没多久父亲就离世了,而他的好友拉辛汗带着一个消息去找阿米尔。他说:“哈桑死了,留下一个孩子,名叫索拉博,现在在阿富汗孤儿院。”即使心怀愧疚,阿米尔本性的懦弱仍然阻止他踏入战乱中的阿富汗,即使那里是他的家乡,那里有哈桑的遗孤。拉辛汗见他如此,只告诉他自己时日不多了,并意味深长地留下一句话:“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内心挣扎着,最终选择独自返回阿富汗带回索拉博,弥补愧疚是一个原因,还有个原因后文再提。
阿富汗此时的光景已经远远不同于他记忆中的样子: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大街的人都在求乞,而塔利班们养尊处优,到处抢劫,将阿米尔曾经的家占了去,甚至随意夺取他人生命。在询问了许多人和法德里的帮助后,阿米尔终于知道了索拉博在哪。他不在孤儿院,而被塔利班抢去了。此时已经再无退路,阿米尔做出了他人生中最勇敢的决定:与塔利班当面对峙,要回索拉博。约见他们的首领时,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塔利班用石头生生砸死一个人的场景,这使后来的见面蒙上了一层不详的阴影。
果然,今日的塔利班首领是昔日的阿塞夫,阿米尔童年不敢反抗的霸凌者。他看见索拉博顺从地被阿塞夫召来,还化着眼影,哈桑过去的噩梦又在索拉博身上重演。阿塞夫不再掩饰他的反社会倾向,狂妄地展示着他生杀予夺的能力,并提出和阿米尔拳击,阿米尔赢了即可带走索拉博。阿米尔几乎不运动,而阿塞夫崇尚暴力,结果似乎已经确定。在阿米尔被打得半死时,索拉博对着阿塞夫举起了弹弓,一如哈桑做的那样。当年哈桑未打出的石子,现在由他的儿子打出,狠厉地取走了阿塞夫的眼珠。在他挣扎之际,阿米尔带走了索拉博。
索拉博的经历让他难以信任别人,也让他变得沉默寡言。阿米尔费尽心思才说服他一起回美国,和他们生活,并且许诺索拉博再也不用去孤儿院。可惜现实常常不尽如人意,领养索拉博去美国困难重重,若是按照美国的法子,阿米尔不得不先将索拉博安置在孤儿院。他很快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索拉博,没想到换来的却是索拉博的自杀。他在浴室中割腕,伤口很深,也没能听见阿米尔找关系之后无需他去孤儿院的消息。好在抢救还算及时,他没死,但也不再和阿米尔谈话,信任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
索拉博沉默地在阿米尔家中长大,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了。故事的结尾,是阿米尔第一次带他看斗风筝,那个他父亲很擅长的游戏。阿米尔果然再次胜利了,他看着哈桑的儿子,告诉索拉博这个风筝是为他而追的。他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索拉博笑了,不明显,但他们之间好像有什么变了。
看完这本书,我对作者的各种安排挺佩服的。很多事情之间其实都有联系和隐喻,比如:哈桑天生的兔唇,和阿米尔与阿塞夫拳击后受伤唇上豁的口,形成了一种照应,阿米尔最终成为了父亲期待成为的勇敢之人;哈桑对阿米尔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也终于成为了阿米尔对他的儿子的许诺……这种转变跨越了20多年,阿米尔的成长才最终完成。其实总的来说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阿米尔再也没法向哈桑道歉,索拉博也失去了父亲和天真。
更为残忍的是,有个秘密哈桑和他父亲阿里到死也不知道:他其实是阿米尔父亲的孩子。也就是说,阿米尔曾经如此对待的,是他的弟弟。他父亲背叛了阿里,并让他妻子怀了孕,可他不敢承认,只是用谎言和建立孤儿院来掩盖、弥补他的错误。正是这一个谎言,将两兄弟的人生一分为二:其中一个不得不以仆人的身份活着,并且从未知道真相,但得到了父亲的偏爱;另外一个名正言顺地继承父亲的财产,却不是父亲理想中的样子,于是只得到父亲的冷落。可以说,哈桑是父亲无法光明正大关爱的一半,也是父亲期望的那一半,而阿米尔享受他的庇荫,却偷走了他妻子的生命,是父亲不期许的另一半,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他们无法平等地得到爱,也酿成了后来的悲剧。
故事很戏剧化,但真正的人生亦是。我们无法永远作出正确的决定,但是正如拉辛汗所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对他人的伤害是很难完全弥补的,然而仅有忏悔的念头而不行动也是二次伤害。没有永不犯错的人生,去做吧,去道歉,去补偿,及时点。
“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2篇)
“我仍然喜爱这本书,我爱它,就像你们爱自己捣蛋调皮、叛逆不羁,但终归还是可爱善良的孩子。” ——卡勒德胡赛尼《追风筝的人》。
故事以时间顺序向前推进,如潺潺流水,点滴之中,却可以体会到人性和情感的真实,洞悉到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曲折。友情、亲情、爱情、历史、战争、人性……无数的瞬间触碰到内心的柔软,涌淌自灵魂深处的酸楚与甘甜,让人泪流满面。主人翁阿米尔与哈桑的故事震撼心灵、发人深思,那湛蓝色天空上飞舞的蓝、绿、红、黄的各色风筝,和那倔强地追逐风筝的金发碧眼男孩,始终萦绕脑海,久久不忘……
风筝的寓意,在我看来,不仅是阿米尔童年的象征,是美好的记忆,是兄弟间的友情,是修复父子关系的重要纽带,更是最后解脱的工具,是灵魂得到救赎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希望,它的出现,让一切变得美好……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究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巷子。”作品中那个荒芜的巷子藏着阿米尔内心关于人性的恐惧和愧疚。为了赢得父亲的赞赏,他操纵着手中的线,借助哈桑的帮助赢得了比赛,却丢失了自己童年最珍贵的心性。当他目睹哈桑被阿塞夫等人强暴、侮辱时,却怯懦地躲在角落里。面对阿米尔的冷漠无情,哈桑却用温情原谅了阿米尔,就像他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
故事中,阿米尔陷害了哈桑,迫使哈桑跟爸爸阿里搬离。作者为情节发展涂抹上的昏暗色彩,赚足了读者忧伤的情愫。俄国开始对阿富汗发动战争,阿米尔随父亲辗转到美国。再回阿富汗时,已经是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哈桑被屠杀,以前他们乐以生存的小城,被一片废墟取代。空气里充满了血腥味,杀戮、虐待、抢掠无处不在……此时的阿米尔,已经知道哈桑其实是自己的弟弟,带着恕罪的愧疚,他寻找到哈桑的儿子。阿米尔将这个经历了父母双亡,被抛弃、被虐待、被猥亵,心灵脆弱,精神崩溃到企图自杀的孩子,带回美国。然而,他与孩子之间是陌生、冷淡、充满隔阂的。直到有一天,他为孩子追风筝,倾吐出那句压在心灵深处的救赎:“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切恩怨过往,在奔跑中释然。
“为你,千千万万遍”,是作品刻在阅者脑海中挥不去的铭记。为的是一个人?一种信仰?我们或许不能完全揣摩到哈桑的内心世界的境界,但仍然可以透过他的言行感受到极其纯粹的人性闪光点。那份美好,隐匿于我们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那份正直善良和平友好,是我们灵魂中完美与善的一面。或许,成长中,我们会因为懵懂无知,少不更事,内向胆怯,自私狂妄犯下许多错误。作品的意义就在于,教会我们面对人性的阴暗之时,坚持自我救赎的勇气和行动。
勇敢地面对自己,永远铭记生命里“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3篇)
马文婕
在几年前买了《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但却一直未翻开过,直到唐总又推荐了我们这本书,我便开始翻看此书。原本以为《追风筝的人》以这样一个有意境的题目命名的书,应该展示的是一幅唯美的画面,然而情况却完全相反,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读过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一个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他的仆人哈桑的点点滴滴,也是阿米尔对哈桑从犯错到后悔再到去设法救赎过程的描述。书中的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特点,阿米尔、阿米尔的父亲、哈桑、阿里、拉辛汗,他们每个人都有他们各自的人性的闪光点。从阿里的身上,我看到一种忠诚的尽职尽责,这在哈桑身上也有同样的体现,他对阿米尔少爷的保护,甚至就算牺牲自己的生命也毫不犹豫,这似乎已经超越了忠诚这个词的界限,这是真正朋友之间的两肋插刀,又或许这是这份同父异母的兄弟之情的本能反应,无论是种,都体现了哈桑的那种人性的光辉,一种无私的付出。而在阿米尔一直为自己的怯懦、自私而愧疚时,哈桑却早已原谅了他,没有再提起以前的事,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照片上的他依旧笑容灿烂。在书的后半部分中,主要讲述了他救赎自己的过程,他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后,悔恨万分,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救他,这正是一种自我救赎的表现。人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错了。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人的一生难免会犯错,面对这些过错,我们不应逃避,而应尝试着去弥补。
读过《追风筝的人》,我从阿米尔身上学到要将罪行转化为善行,从哈桑身上,我学会了”为你,千千万万遍”.我也开始追逐起了那只能点缀我的生命,让其大放异彩的风筝。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4篇)
——张珉珊
《追风筝的人》以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友情为中心贯穿整个故事线。小说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述小主人阿米尔和小仆人哈桑之间的友情互动,后半部讲述成年阿米尔在美国成为作家后为完成自我救赎回到故土阿富汗拯救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小仆人哈桑为护住小主人阿米尔的风筝而被阿塞夫侮辱时,小阿米尔在目睹了一切后,不仅没有作声,甚至因为无法面对自己的懦弱而撒谎诬陷哈桑偷了手表进而逼走哈桑父子。
作者没有刻意美化主人公阿米尔的形象,阿米尔因为自己的恐惧、懦弱和自私在哈桑被欺辱后选择逃避。但最终也是因为对哈桑的愧疚、怀念让他在得知哈桑的小儿子索拉博还活着时,选择回到阿富汗救回索拉博。对阿米尔来说,这不仅是拯救索拉博,也是在拯救自己,是在为自己当年的懦弱赎罪,是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哈桑在整个故事中无论是为守住风筝,守住“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还是为拒绝把阿米尔家的房子让渡给塔利班而被处决,都展现出了人性真诚、善良、勇敢的一面。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同的宗教信仰,严重的种族歧视,贵族与贱民的等级划分,让人性的善良残忍、勇敢懦弱有了更强烈的对比。
我们都希望生而善良,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苦难,也很难做到永远勇敢、永远善良。但希望我们在经历过艰难险阻后,走过岔路后,还能不忘初心。
为你,千千万万遍。为我,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第5篇)
《追风筝的人》以两个阿富汗少年友情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富家少爷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深刻解读了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小说的主人公阿米尔家境优越,是个性格内敛、胆小懦弱且敏感的孩子,尽管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孩子,但耳濡目染等级差距和宗教民族的观念使他觉得“我从来没有认为我与哈桑是朋友”“我是富人家的孩子”,因此,在哈桑被他人欺负、捉弄之后,尽管会因为自己的无动于衷而心怀愧疚,但仍然自我辩解和原谅。父亲也正是因为他的胆小懦弱始终对阿米尔严厉管教,并将爱毫无保留的分享给哈桑,这让阿米尔从羡慕嫉妒慢慢演变成了恨。
哈桑是阿米尔家仆人的孩子,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但在他身上体现了人性的善良,与民族、宗教和等级全部无关,他是富家奴仆,没有金钱地位,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可是他勤劳勇敢、忠诚正直,拥有原始个体所具备的一切特质,他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阿米尔,因为那是他最好的朋友。
童年的风筝在天空中飞翔象征着哈桑和阿米尔一起度过的那段如影随形、自由自在的生活。当阿米尔参加风筝大赛时,哈桑牺牲个人的尊严为阿米尔取回了最后那只风筝,追风筝时他回头大喊“为你,千千万万遍”。因为哈桑知道,那只风筝能够让阿米尔在父亲那里得到肯定,获得赞赏。而阿米尔躲在角落里看着最好的朋友受到欺凌却无动于衷,他对自己自私、懦弱行为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为了逃避这样的情绪,他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压在哈桑的身上,让父亲赶走他们,哈桑也毫无怨言地承认了本不存在的偷窃行为。
中年的阿米尔在美国成为了作家,每每看到飞翔在高空的风筝,仿佛都在提醒着他失去的友谊以及当初对哈桑的背叛。这时的风筝更象征着心灵上的救赎。一个夏天的午后,父亲生前的好友打电话给阿米尔,告诉他,哈桑和阿米尔竟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并给他指明了方向:“回去吧!那儿有让你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最终战胜懦弱,冒着生命危险回到被塔利班占领的喀布尔,去解救哈桑的儿子,并将他带回美国收为养子。这是他在成长的生命历程中,第一次主动采取行动来挽救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并非逃避。
在异国他乡和哈桑的儿子放风筝时,像曾经的哈桑一样去追那只掉落的风筝,并朝着他大喊“为你,千千万万遍”,一句话将累积多年的忧郁和自责终于释放,他也接纳了曾一直不愿承认的事实,那就是哈桑的勇敢和正直。
重读《追风筝的人》,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依旧使我热泪盈眶,但是我更喜欢这本书的是,他让我反思一个我本该知道但是却从没意识到的问题:
人终究要与自己和解,接纳不完美,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几乎所有人都在称赞哈桑,称赞他的正直、善良,称赞他的无所畏惧,称赞他对阿米尔无条件的忠诚。而我们却都活成了阿米尔。
其实阿米尔代表的就是我们普通人。一直逃避的内心、不愿直视的过往以及不优秀的自己,与其一味回避,不如勇敢面对,勇于承认他人的优秀,敢于直面自身不足,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愿我们都能以一种接纳的态度,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去完成自我的救赎,与更好的自己相遇。
南京7号线项目部 肖杨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