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在当前全球不确定性增加、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是我国应对各种风险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保障粮食安全,不能局限于粮食生产、储存和贸易,而应从全面振兴乡村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从全局出发,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要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城乡共同富裕。为深入研究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统筹农业农村发展与安全,*年底以来,课题组赴*、*、*、*、*等地,深入村庄社区、田间地头、农村创业企业、产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进行考察调研,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与多地农民和农民工、基层一线工作者、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家、农村科技人员和专家学者进行交流,召开调研座谈会*余场。课题组着重围绕新时期“谁来振兴乡村”“如何振兴乡村产业”“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四个关键问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战略思考与对策建议。
一、“谁来种地”“谁来振兴乡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离不开人的能动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农村有大量劳动力被束缚在有限的土地上,成为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放宽了对城乡人口和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大批农村劳动力和优秀人才以升学和外出务工经商等形式流向城镇,现在外出务工农民中愿意回到农村的越来越少,乡村就业人员中完全务农的越来越少,务农劳动力中种粮的越来越少。我国农村地区一度用之不竭的劳动力正在快速枯竭,进入由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许多农村已出现乡村空心化、产业空洞化、家庭空巢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农业统计显示,我国农业从业人口不仅不断减少,而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表*表明,农业从业人员从**年第一次农业普查的*.*亿人减少到**年第三次农业普查的*.*亿人,减少了*.*%。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的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岁及以上从业人员的比重从**年的*.*%上升到**年的*.*%,上升了*.*倍,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不到*%。农村现有从业人员年龄普遍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农业劳动力正在加速老龄化。各地已经出现“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的现象。“谁来种地”“谁来振兴乡村”已成为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四)统筹考虑水、土、气农村环境治理,维护农业生态安全
从长远来看,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要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涵养和保护,防止农业生态系统退化,使农业生产地区的水质、土壤、空气等产地环境要素质量明显提高,田园、草原、森林、湿地、水域生态系统更加稳定。过去,小农户由于对于绿色发展认识不足、信息和资源缺乏,为了谋求在短期内获得高产,对农地进行掠夺性经营,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化学品,或不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已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因素。通过绿色订单合同或者协议的契约约束,规范小农户的生产行为,使农户积极主动地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要加强对小农户的宣传教育,增强绿色发展的意识和内在动力。要建立具有公信力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以克服农产品质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应不断深化农业补贴制度改革,推动相关农业补贴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相挂钩,加大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补贴力度,对秸秆还田、粪便资源化利用、生物农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产品和设施加大补贴和支持力度,以激励小农户实现绿色标准化生产。政府要加强产地生态环境管理,恢复生物多样性,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加强水环境污染监测和监管,推动水环境质量改善。进一步压实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探索废旧农膜多元回收利用处置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断向耕地排放污水、污泥、矿渣等工矿业污染源,将土壤改良、提升有机质含量等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重要建设内容。从大食物观的角度出发,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向耕地要食物,也要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开拓和丰富“饮食地图”,充分挖掘食物开发潜力。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江河湖海、森林、微生物等要食物,做到多元化食物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充分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保障食物资源永续利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