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单元,是国家治理的根基,社区服务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20世纪80年代,我国志愿服务伴随社区服务起步,随后经历了不断普及和全面发展阶段,并以日益蓬勃发展的姿态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时代的社区居民更加渴望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社区居民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目前,政府公共服务依然存在一些难以覆盖或是服务不佳的领域,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全面的美好生活需要。社区志愿服务正是助力政府提供更全面的社区服务、创新社区治理和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载体。2020年之后的三年疫情时期,社区志愿服务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凸显,社区志愿服务愈发得到社区居民和全社会的认可。2021年,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激励政策,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联动机制”。不言而喻,社区志愿服务已然是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无论是疫情时期还是后疫情时代,社区志愿服务都是新时代社区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区志愿服务的价值日益显现,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日益增多,如何直面问题,寻求对策,依然是值得我们积极探索思考的重点。
一、工作举措
根据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关于“志愿服务”的内涵,本文所指的“社区志愿服务”是指基于本社区的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无偿向社区或者社区居民提供的公益服务。随着新时代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社区下移,社区志愿服务所彰显出的价值作用也越来越立体,我们可以从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维度来进行简要分析。
(四)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社区服务需求的日趋多样化和精细化要求社区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对于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培训是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一要实现全国志愿服务专业化培训资源共享。以“互联网+志愿服务”为支撑,与全国上下全线贯通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和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网站相衔接,实现志愿服务专业分类培训教材、培训专题、培训模式、培训师资、培训基地等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二要创建社区所在城市的专业化志愿服务实践培训基地。为了及时、高效、便捷地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社区志愿服务中心要依托所在城市的医院、文体场馆、政务服务窗口等志愿服务培训基地,培育和壮大社区医疗救助、应急防疫、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专业化志愿服务团队。三要加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培训。要充分挖掘社区居民既有的资源,尤其是把各行各业的专业性强的中青年人才聚拢到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中,弥补社区志愿成员老龄化结构的不足,确保社区志愿服务专业水准。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的管理人员、社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队要定期接受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培训。市区两级可以组建专业化培训师资志愿服务团队,培训者既是培训师,也是志愿者。四要加大对专业化社区志愿服务的投入力度。专业化志愿服务水平的提升是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新时代社区居民需要更加精准专业的服务,社区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也渴望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在实现更高自我价值的同时,为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五要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化研究。我国将志愿服务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志愿服务发展将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政府要加强志愿服务基础性和前瞻性专业研究,为新时代社区志愿服务深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不竭动力。
(五)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常态化就是要把阶段性工作转化为经常性工作,社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实践是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一是社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需要制度化、信息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共同推动。制度化是常态化的保障和引领,信息化是常态化的技术支撑,社会化是常态化的实践基础,专业化是常态化的智力支持,它们是增强社区志愿服务影响力和吸引力、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二要成立社区党员志愿服务中心。习近平同志指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要切实重视志愿服务对社区治理的积极作用,发挥党建引领优势,运用“社区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发挥党员志愿者的先锋模范的作用,常态化开展“党员到社区,人人做公益”的志愿服务活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三要建立全国性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精品库。要广泛收集整理近些年全国各社区的志愿服务精品项目,详细解读精品项目的服务流程,供各地社区借鉴参考,共享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资源,助力全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运行。四要继续开发创新和完善常态化社区志愿服务项目。要把新时代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医疗救助、法律援助等专业性要求高的服务需求,也纳入到常态化项目开发、运作和管理中;及时追踪社区居民的需求变化,设计和完善贴近社区居民生活实际的常态化项目,提升项目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为社区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五要成立社区青少年志愿服务中心。《志愿服务条例》指出:“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培养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家庭是青少年道德实践养成的起点,学校和社区分别是青少年志愿服务教育与实践的主导和依托力量。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对接社区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各年龄段青少年的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项目,携手开展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家庭是社区的细胞,社区还可以推动“志愿家庭”服务模式,社区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孩子的公共服务精神,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增强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