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交流材料
高校是铸魂育人的重要基地,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使命任务。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建好思政课的坚实保障。提升思政课教师师德素养,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对于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素养的价值意蕴
思政课教师的师德风范和行为修养对大学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3.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培训。加强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培训是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师德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自己主动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品德修养,而且要通过教育培训这一主渠道提升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深刻认知和强烈归属。当前,教育部已建立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对思政课教师定期开展岗前专项培训、岗位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这能够帮助和引导教师深入认识自身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职责要求,并有效进行职业规划。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将师德师风建设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加以重视,特别是要完善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的体制机制,把师德师风纳入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师师德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要加强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之间的调研轮训活动,拓展其视野,丰富其阅历。在师德师风教育培训过程中,必须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更多的思政课教师在教育培训中有所思考、有所提升。新时代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就是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殷切希望和师德要求贯彻落实好,不断增强教师师德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培训内容要与教师的工作实际高度契合,突出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比如,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发挥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建立师德师风教育多元化平台和专题网站,通过举办“思政课教师周末理论大讲堂”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师德修养。
4.完善师德师风制度机制。任何制度机制的设计都建立在一定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制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导向的体现,一旦制度确立起来,就会在价值判断、价值领悟、价值选择上对行为主体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师德师风价值理念就是师德制度机制的内在精神,完善师德制度能够为培育高尚的师德师风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支撑。在现实中,师德师风考评更多侧重于对教师业务知识和教学水平的考核,而对教师本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关注不够,体制的内在监督和外在监督不够协调,存在重体制内监督轻体制外监督的现象,导致师德师风考评制度的执行能力不够。因此,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师德方面的制度机制,坚持制度制定和执行并重,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一是严格把握思政课教师的选聘标准。不仅要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进行全面考察,也要强化对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考察,更要对他们的师德师风进行综合考察,从而真正使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突出的教育教学能力、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脱颖而出,从而保证思政课教师队伍政治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二是建立健全适合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和职业发展的评价机制。要把师德师风作为对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坚持把铸魂育人成效、教育育人能力、学生满意程度作为思政课教师师德评价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幸福感。完善师德评价机制是规范和激励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的重要举措,在考评指标体系中,既要处理好“科研评价”与“教学评价”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学术评价”与“道德评价”的关系。将师德师风作为职务评审、岗位聘用、绩效奖励等的重要内容,建立形成科学、全面、高效的师德评价机制,使“师德一票否决”在高校教师评价中成为一种共识。三是健全完善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制度。对于思政课教师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要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不断强化惩戒制度的震慑力。为此,教育部相续制度出台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等系列制度规定,着力解决师德失范问题,真正让有德者在教师行业备受尊重,使失德者无处可走。同时,要加大师德师风监督惩戒力度,对师德师风不正的教师“零容忍”,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