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習慣過緊日子”;近日财政部印又發通知,從強化預算約束角度,對中央部門和地方财政落實黨政機關習慣過緊日子提出明确要求,督促各地區各部門堅持過緊日子不放松。
俗話說,精打細算,才能油鹽不斷。過緊日子的提法不是現在才有,回顧黨的百年曆程,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一直在傳承赓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複強調,要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厲行勤儉節約。近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裏也多次提到過緊日子的思想。但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重申要“習慣過緊日子”,具有更強的内涵和指向。
“過緊日子”就是化解困境的成功經驗之一。從土地革命時期“節省每一個銅闆”,到抗日戰争時期“精兵簡政”;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把能節省的每一文錢都用到建設上來”,到改革開放後繼續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情”,共産黨人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貪圖享樂、鋪張浪費,把過緊日子作爲強大的精神力量,不斷攻堅克難、爬坡過坎。當前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有“溫差”,居民的資産負債表還在修複,黨委政府和人民群衆同心同德、甘苦與共“過緊日子”,會更好地取信于民,團結群衆,共同積極應對當前的問題和挑戰。
“過緊日子”就是要樹立正确的政績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麽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麽地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丢。”在财政的實踐上,行政性費用增加了,用于民生保障的支出就少了;中央本級的經費增加了,用于對地方的轉移支付資金就少了,而我們所提倡的“過緊日子”并非少辦事、不辦事,而是該省的省、該花的花,把每筆錢都用在“刀刃”上。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過緊日子不是簡單地做減法,而是一道具有實際意義的加減乘除綜合題。民生做加法,行政做減法,浪費做除法,發展做乘法,要把每一筆錢都用在刀刃上、緊要處,一定要讓市場主體和群衆有真真切切的感受。
習慣過緊日子就是要騰出更多财政資源。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中央強調要習慣過緊日子,也說明有的幹部還不那麽習慣,有的地方過緊日子的要求還沒有真正落實到位。面上的奢侈沒有了,但内裏的浪費還存在;形式上的合規有了,但花錢的績效存疑。習慣要改,觀念要變,要改變過去大手大腳、大筆一揮的做派,培養精打細算、量入爲出的作風;要少花錢也要會花錢,學會花小錢辦大事、集中财力辦大事,“緊日子”裏見真章。
習慣過緊日子就是要體現到具體實際行動中。勤儉節約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中見成效,在履行每一項職責中見精神。比如,領導幹部到基層調研,輕車簡從、不鋪張、不浪費;粽子、月餅、大閘蟹等一度被“天價”異化的食品被叫停,走回了“親民”路線;聚會适度消費,剩菜剩飯打包帶走,崇清尚儉的社會風尚正在形成。新風新貌撲面而來,成爲勤儉節約的思想深入人心、融入實踐的生動寫照。大家要行動起來,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日常生活嚴起,把優良作風弘揚開來,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定能成爲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
人人崇清尚儉,人人知道節約,節儉就會蔚然成風。要習慣過緊日子,也意味着過緊日子的要求不是我們應對眼前困難的權宜之計、一時之舉,而是長期堅持的基本原則。“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倡導儉樸、力戒奢靡,常抓不懈、久久爲功,讓勤儉節約精神見于行動,讓過緊日子成習慣,還需要逐步建立過緊日子的長效機制,推進财政資源的優化配置,不斷提高現代治理能力水平。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