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土地流转作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在激活农村土地要素、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基层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模式,持续优化土地流转结构,推动规模化经营与现代高效农业有机衔接。但在具体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关注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群众存在思想顾虑。一些农民群众思想比较保守,有“离乡不离土”的眷恋之情,虽然进城务工生活,但仍把农村土地当作自己归乡养老的“保命田”。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等措施更严,一系列扶持奖补政策相继出台,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担心流转后自身权益受损,宁可粗放经营承包地,也不愿对外流转。部分群众习惯种植传统农作物,对发展现代果业、大豆—玉米带状种植等产业有抵触情绪,导致土地流转慢。
三是释放政策红利,破解瓶颈制约。集中所有涉农政策和资金全力推动土地流转,重点在财税减免、项目倾斜、手续办理、信用放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一套完整的土地流转政策体系,引导土地有序规范流转,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积极探索推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积极探索建立抵押资产处置机制,为流转大户破解融资难瓶颈。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项基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电、路、药、种等保障力度,吸引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转变经营类型。对县域范围内单个经营主体在年度内新增连片流转耕地,按照不同面积给予一次性奖补,有效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的热情。
四是健全制度机制,激发市场活力。健全完善农村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机制,转变群众传统观念,为实现多渠道转移就业提供有力保障。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为实行土地流转的经营主体按时发放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适当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保费补贴比例,对符合条件的优先安排申报农机购置补贴,消除农民土地流转的后顾之忧。建立承包企业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缴纳、分级备案制度,严格准入门槛,加强监督管理,防范农户因承包方违约或经营不善而遭受经济损失。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连片承包土地,采取“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模式,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筑牢抵御市场风险屏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