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数实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实体经济基础待夯实,数实融合根基力量偏弱。产业协同联动不足,实体经济运行风险高。一方面,工业结构不均衡,一业独大突出。2023年,我市市的规上工业中,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占47%,约为半壁江山;汽车、机械、农副前三制造业加总占比78.8%,而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业、民用航空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只占3.4%、2.7%和0.4%。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弱,产业融合度低。我市的服务业在GDP中比重虽高,但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制约了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科技支撑弱,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后劲不足。实体经济中高技术产业比重低。2023年,我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10.1%;高新技术企业4200家,低于同期成都1.14万家、西安9700家;技术合同成交总额为690.15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11位,仅高于东北其他三市和厦门(与广州4058.66亿元、西安3900.67亿元、深圳3290.19亿元有很大差距)。根据《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我市在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中居第36位,西安、郑州、长春分别位于第10、23、29位。

(二)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度低,数实融合产业重构受限。企业技术承接能力弱,数实融合主体不强。我市科研院所强科研实力与企业弱承接能力并存。如中科院金属所医疗器械成果转化能力居全国第一梯队,可本地企业承接能力弱,导致成果大多在外省转化实现。我市虽拥有国家材料实验室,但新材料生产企业参与较少,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应用协同性差。跨界平台发展不充分,数实融合通道受阻。如我市相关企业要研制生产抑制眼底新生血管生成的生物抗体药物,需要跨界研发、以数字技术支持数据筛选和网络协同,而受制于企业联盟等跨界平台发展不充分,研发与生产脱节,数字技术与生产研发脱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集聚度低,数实融合底座不牢。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在GDP中占比较低,半导体等产业集聚效应较弱,缺乏像华为、腾讯等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2023年,我市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64.7亿元(深圳,突破1300亿元;西安,突破1000亿元),且超过10亿规模的企业仅有拓荆、芯源微、富创3家。由赛迪顾问公布的《2023中国数字城市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我市在其中排名第18位,而青岛、郑州分别排在第11、13位。

(三)政策协同性不足,数实融合制度性成本较高。数字经济相关职能部门权责待明晰。数实融合涉及经济社会各方面,超出各部门原有职能范围,新的内容由哪些部门推进或联合推进亟待明晰,如何协同联动,机制有待确定。随着2023年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我市相关部门职能需进一步确认,避免等待观望、遗失发展时机。行政壁垒和门槛待破除。如各区投资建设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存在行政区划属性、仅限于本区注册企业或其他主体使用、区内低折扣等,各区竞争大于合作,易导致资源同质化投入不利于市域、我市现代化都市圈要素市场一体化。

此内容查看价格为5金币(VIP免费),请先
此部分内容为付费内容,支付后可以阅读全文

(三)以融促改,优化数实融合制度环境。理顺管理运营体制,提高数实融合政策效力。进一步明确数实融合主管部门权责,根据数实融合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协同性要求,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提升工信局、大数据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和柔性化水平。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围绕数实融合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设立竞争政策协调机构,探索数实融合制度创新。增强数实融合资源统筹调度能力,系统梳理现有政策,修订不符合我市数实融合发展的内容;整理汇总现有数字经济政策,列出数实融合的“政策指导清单”,畅通数实融合政策体系,降低政策解读、执行落地难度。发挥“惠帮企@链上xx”数据平台助企发展示范作用,继续“把问题当资源、让数据活起来”,以破除企业发展痛点难点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加快系统性制度创新,构建适应数实融合的制度体系。

(四)以数强实,释放数实融合要素潜能。释放数据价值,赋能实体经济。完善数据分级分类制度,根据国家数据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加快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以实体经济应用场景开发倒逼数据共享,打破数据烟囱;从易到难,逐步从医疗、教育、产业等数据入手,从外围到中心实现数据共享与流通。在我市工业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基础上,搭建数据共享、数据融合应用等数据平台,逐步实现我市工业数据要素的全网互联、全量确权、全程可信和全域监管。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进一步挖掘产业结构、经济运行、社会服务、交通出行、生态环境等领域数据,探索“数据靶场”试验,优化数据使用和协同机制。培育储备数字型人才,激发数实融合创新活力。结合我市数实融合尤其是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需要,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划,强化现有人员的数实融合专业技能在职培训。进一步发挥在沈高等院校作用,通过加强跨学科联合培养或设立新的专业学科等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搭建数实融合产业人才引育平台和紧缺人才信息平台,发布紧缺指数和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加快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推动存量人才与增量人才同等待遇,用好用活人才资源。

部分文章缺省word文档下载,如果需要下载word文档,请在评论区发评论,我们安排修复
0

评论0

请先
党课讲稿: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创造更加优异成绩
党课讲稿: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创造更加优异成绩
5分钟前 有人购买 去瞅瞅看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