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全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一、數實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實體經濟基礎待夯實,數實融合根基力量偏弱。産業協同聯動不足,實體經濟運行風險高。一方面,工業結構不均衡,一業獨大突出。2023年,我市市的規上工業中,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業占47%,約爲半壁江山;汽車、機械、農副前三制造業加總占比78.8%,而醫藥制造業、電子信息業、民用航空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别隻占3.4%、2.7%和0.4%。另一方面,生産性服務業支撐弱,産業融合度低。我市的服務業在GDP中比重雖高,但生産性服務業尤其是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爲制造業轉型升級服務,制約了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科技支撐弱,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後勁不足。實體經濟中高技術産業比重低。2023年,我市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僅爲10.1%;高新技術企業4200家,低于同期成都1.14萬家、西安9700家;技術合同成交總額爲690.15億元,在副省級城市中居第11位,僅高于東北其他三市和廈門(與廣州4058.66億元、西安3900.67億元、深圳3290.19億元有很大差距)。根據《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3)》顯示,2023年我市在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中居第36位,西安、鄭州、長春分别位于第10、23、29位。

(二)創新鏈與産業鏈匹配度低,數實融合産業重構受限。企業技術承接能力弱,數實融合主體不強。我市科研院所強科研實力與企業弱承接能力并存。如中科院金屬所醫療器械成果轉化能力居全國第一梯隊,可本地企業承接能力弱,導緻成果大多在外省轉化實現。我市雖擁有國家材料實驗室,但新材料生産企業參與較少,新材料研發與生産應用協同性差。跨界平台發展不充分,數實融合通道受阻。如我市相關企業要研制生産抑制眼底新生血管生成的生物抗體藥物,需要跨界研發、以數字技術支持數據篩選和網絡協同,而受制于企業聯盟等跨界平台發展不充分,研發與生産脫節,數字技術與生産研發脫節。數字經濟核心産業集聚度低,數實融合底座不牢。規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軟件與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在GDP中占比較低,半導體等産業集聚效應較弱,缺乏像華爲、騰訊等相關領域的龍頭企業。2023年,我市集成電路産業總産值64.7億元(深圳,突破1300億元;西安,突破1000億元),且超過10億規模的企業僅有拓荊、芯源微、富創3家。由賽迪顧問公布的《2023中國數字城市競争力研究報告》顯示,我市在其中排名第18位,而青島、鄭州分别排在第11、13位。

(三)政策協同性不足,數實融合制度性成本較高。數字經濟相關職能部門權責待明晰。數實融合涉及經濟社會各方面,超出各部門原有職能範圍,新的内容由哪些部門推進或聯合推進亟待明晰,如何協同聯動,機制有待确定。随着2023年10月25日國家數據局正式挂牌,我市相關部門職能需進一步确認,避免等待觀望、遺失發展時機。行政壁壘和門檻待破除。如各區投資建設的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存在行政區劃屬性、僅限于本區注冊企業或其他主體使用、區内低折扣等,各區競争大于合作,易導緻資源同質化投入不利于市域、我市現代化都市圈要素市場一體化。

此内容查看價格爲5金币(VIP免費),請先
此部分内容爲付費内容,支付後可以閱讀全文

(三)以融促改,優化數實融合制度環境。理順管理運營體制,提高數實融合政策效力。進一步明确數實融合主管部門權責,根據數實融合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協同性要求,建立部門間協調機制,提升工信局、大數據局、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工作的協同性和柔性化水平。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緻性,圍繞數實融合加強财政、貨币、就業、産業、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強化政策統籌,确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設立競争政策協調機構,探索數實融合制度創新。增強數實融合資源統籌調度能力,系統梳理現有政策,修訂不符合我市數實融合發展的内容;整理彙總現有數字經濟政策,列出數實融合的“政策指導清單”,暢通數實融合政策體系,降低政策解讀、執行落地難度。發揮“惠幫企@鏈上xx”數據平台助企發展示範作用,繼續“把問題當資源、讓數據活起來”,以破除企業發展痛點難點爲突破口,以點帶面,加快系統性制度創新,構建适應數實融合的制度體系。

(四)以數強實,釋放數實融合要素潛能。釋放數據價值,賦能實體經濟。完善數據分級分類制度,根據國家數據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的《“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加快釋放數據要素乘數效應。以實體經濟應用場景開發倒逼數據共享,打破數據煙囪;從易到難,逐步從醫療、教育、産業等數據入手,從外圍到中心實現數據共享與流通。在我市工業大數據交易中心的基礎上,搭建數據共享、數據融合應用等數據平台,逐步實現我市工業數據要素的全網互聯、全量确權、全程可信和全域監管。推進城市大腦建設,進一步挖掘産業結構、經濟運行、社會服務、交通出行、生态環境等領域數據,探索“數據靶場”試驗,優化數據使用和協同機制。培育儲備數字型人才,激發數實融合創新活力。結合我市數實融合尤其是制造業智能化轉型需要,制定專業人才培養規劃,強化現有人員的數實融合專業技能在職培訓。進一步發揮在沈高等院校作用,通過加強跨學科聯合培養或設立新的專業學科等方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搭建數實融合産業人才引育平台和緊缺人才信息平台,發布緊缺指數和緊缺人才開發導向目錄,加快引進産業領軍人才和團隊。完善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推動存量人才與增量人才同等待遇,用好用活人才資源。

部分文章缺省word文檔下載,如果需要下載word文檔,請在評論區發評論,我們安排修複
0

評論0

請先
市财政局黨組書記在學習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理論學習中心組會上的研讨發言材料
市财政局黨組書記在學習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理論學習中心組會上的研讨發言材料
6分鍾前 有人購買 去瞅瞅看
顯示驗證碼
沒有賬号?注冊  忘記密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