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隻有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的合法權益,才能構建起統一開放、競争有序的市場體系,打造出更加公平公正的競争環境,推動經濟社會良性有序發展。我市是開放經濟大市,去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28萬億元,實際利用外資xx億美元,有超過xx萬家企業從事外貿業務,這也決定了相比國内其他城市,我市企業碰到的貿易摩擦、“走出去”風險要多得多。尤其是當前紛繁複雜的國際政治局勢,加劇了國際貿易環境的變化,大大增加了開放發展的不确定性風險。
如何爲我們的外貿企業保駕護航,讓他們能平安出海、行穩緻遠?我市國際商事法庭的設立,可謂是抓住了複雜事物的“牛鼻子”。幾百年來的國際貿易史,也充分印證了國際商事糾紛的高效解決已成爲促進現代商業發展和全球經濟繁榮的重要動力。從一年多的運行情況來看,國際商事法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一年來辦理524起案件,标的總額33.43億元,案件涉及41個國家和地區,一批具有規則意義、國際影響、推進法治進程的典型案件,爲開放型經濟注入法治活水。我市國際商事法庭的設立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下一步關鍵是要處理好從有到優的問題。在筆者看來,要從三個方面進行把握,讓高質量司法護航高水平開放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一是堅持公平公正的底線。不論國際法庭還是國内法庭,公平公正是法院辦案的宗旨,也是法院工作的生命力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絕對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實到每個案件當中,真正讓每個當事人都能感受到。我市國際商事法庭不僅僅是我市的,也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對于每個案件的相關企業,我們不能帶着有色眼鏡看問題,不因中外企業之别,不論企業大小之分,都要用同一根法律準繩來衡量,以去本國化的中立性立場和視角對待商事案件,充分體現我國國際商事法庭的純粹性和普惠性理念,進一步提高我國國際商事法庭管轄權的适用性和權威性。當然,要能保持中立,以公平的眼光審理案件,最爲關鍵的是要推動我們的法律條文與國際接軌,善于用國際通行的規則制度、國際接受的話語體系,讓我們的法律爲國際社會廣泛接受。
二是堅持服務中心的導向。中國的國際商事法庭是中國參與全球貿易的産物,因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應運而生,初衷就是要更好地解決中國商事貿易當中發生的糾紛。近些年,随着“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對外投資已超過引進外資總量,大量的企業“走出去”,開拓海外市場、進行國際并購,參與全球競争。作爲國際商事法庭,其重要的職能是爲這些企業出海保駕護航,做到“中心工作推進到哪裏,法律服務就聚焦到哪裏、跟進到哪裏”。在我們的企業正當權益遭受侵害、受到其他國家歧視對待時,國際商事法庭要發揮好堅強後盾作用,通過建立健全調解、仲裁和訴訟“三位一體”的多元化商事糾紛解決平台,與國際相關法律機構和社會組織建立合作聯系,支持當事人自主選擇合适的商事糾紛解決方式,盡最大所能爲國内企業争取合理利益。
三是堅持高效協同的方式。國際商事争議的解決離不開跨境送達、取證、外國法查明以及外國判決的承認和執行等系列司法工作,如何建立一套有機銜接、功能互補、高效運行的争端協調解決機制,是各國國際商事法庭碰到的共同難題。全球互聯網的快速普及,給了這些問題很好的解法。比如,我市國際商事法庭充分發揮“人民法院在線服務”平台線上跨境立案、代理見證、在線調解、遠程庭審等功能,實現域外送達、調查取證各工作環節線上共享,較好地破解了國際商事糾紛地域跨度大、時間長、成本高等難題。此外,加強與國際司法機構協作,也是樹立國際商事法庭公信力的關鍵所在。除了要公開透明糾紛調解、仲裁、訴訟等全流程,還要加強各國之間司法裁決、商事仲裁、調解協議在域外的承認與執行工作,從而不斷增進各國之間的法治認同。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