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保护其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单位正常运转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要求,确保单位经济业务活动、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防止舞弊,防范风险等目的,在单位内部制定的一系列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制度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财政部先后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文件,明确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的原则、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并指导各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内控管理、保证单位安全运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使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为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使内部控制规范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近日,县财政局对我县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以“实地走访”的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了解全县各部门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现状、存在问题,研究对策,促使内部控制规范在我县内落深落实。
一、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现状
近年来,我县一直重视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理论培训,并注重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宣传,着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和内部监督制约,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较好地保障了单位内部规范运行。一是工作运行规则基本建立。各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按照《内控规范》的原则,以编制职能为基础,对日常工作事项的职责划分、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予以明确,较好地保障了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二是权力行使基本规范。对六大经济业务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明确分工、相互分离、分别行权、分岗定权,权责明确。三是内部管理制度比较全面。行政事业单位基本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自上而下对部门内部管理中涉及的组织架构、专题培训、风险评估、分级授权、“三重一大”以及六大经济业务等事项出台一系列的制度规定,从制度层面防范内控风险。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制度规定不够细致完善、经济业务制度、流程图设置不够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内控意识相对薄弱、内控制度不健全和内控监督不合理等方面。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
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行,就必须构建相应的监管机制,明确监管工作者的职权范围与工作内容,建立风险评估管理体系,让内控监督发挥有效作用,进而规范财务管理行为。一是建立内部全程审计机制,合理科学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明确职责权限,规范监督程序、方法和标准,增强对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把控,对贯穿各项业务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分析和绩效考核等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督;二是建立监督协同机制,借助财政、审计、纪检监督等外部相关单位力量的支持,加强对本单位内控管理工作的实践指导和监督检查,同时加强对外部监督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形成监督合力。
内控的本质是“查风险、找原因、清隐患”,是优化财政管理,防范各类风险的重要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就像是在编织一张单位内部管控的“法网”,只有持之以恒做好内控工作,才能有效发挥这张“法网”的作用,让内控真正成为防止出错的“规”和“矩”,发现问题的“显微镜”和“放大镜”,整改问题的“鞭”和“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