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
做好文稿起草工作,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自覺将黨的方針政策、黨委的決策部署與基層一線工作實際相結合,起到以文輔政的作用。具體來說,應堅持四個“實”的原則。下面,我結合自身工作實際,談幾點淺見,以供大家參考。
選題要務實。選題立意是文稿起草的靈魂。文稿需直面工作、主題務實、建議管用,能夠爲黨委科學決策提供參考。起草前,深入研究上級文件精神、把握黨委工作大局、策應黨委決策指向,準确反映決策部署的内涵。例如,曝光典型問題的文稿,要聚焦行業領域的關鍵堵點、問題瓶頸,挖掘問題的矛盾本質、關鍵要害。梳理典型經驗的文稿,要圍繞中心工作,精選成熟範例、成功做法,梳理提煉出确實可推廣複制的典型經驗,有效推動相關工作。再以起草市委全會報告爲例,文稿起草組在起草正式文稿前,先進行了選題“三部曲”。一是打牢思想基礎。文稿起草組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及中央、省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全會精神,主動與中央決策部署、省委工作要求對标對表,爲文稿起草打好思想基礎。二是把準工作方向。通過召開市委務虛會、縣市區和市直部門單位主要領導座談會、企業家座談會等,準确了解當前全市經濟發展态勢、民生期盼,重點企業面臨的困難與希望等,對下一步突破方向、工作抓手有比較準确具體的把握。三是提煉主題基調。在認真研究、充分吸納各方信息建議的基礎上,定好大會報告主題。在文稿起草中把準“基調”,充分體現市委科學民主決策,把工作成績講清楚,把經濟社會形勢說透徹,把下一步工作總體要求、預期目标、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提準提實,提振必勝信心。
素材必真實。素材真實準确是文稿起草工作的生命線。黨委科學決策有賴于掌握真實、準确、全面的素材信息。認真核查文稿素材信息來源至關重要,常見的素材來源可以分爲間接信息和第一手資料:間接信息主要通過職能部門、綜合部門、信息部門、媒體等渠道收集;第一手資料的獲取,要求踐行“一線工作法”,深入一線、實地調研、眼見爲實。甄别、篩選素材,要符合常規、常理、常識。如生産投入的比例是否合理、經濟發展速度是否合乎經濟發展規律等。要檢查其中的邏輯關系,材料之間切忌相互矛盾。要對選定的素材多方核實,向權威部門、相關專家發問求教。例如,在撰寫一篇以“中心城區揚塵整治”爲主題的調研報告時,起草同志在掌握市生态環境局提供的全市中心城區整體數據基礎上,踐行“一線工作法”,深入實地查看了71處道路、31處工地,詳細統計有關數據。蹲點公園、社區、街道等地實測單位面積,精準掃土稱塵,得出每平方米塵土克數,直觀比較與理想目标的差距。調研共計14天,覆蓋了晴、雨、霧、起風等多種天氣條件下的揚塵發生情況。3000餘字的調研報告有精準數據40餘處,用事實說話。報告呈報後立即引起市委主要領導高度重視,迅速批示給分管市領導協調解決。
舉措能落實。建議舉措有效落實是文稿起草工作的核心價值。舉措應大處着眼、小處着手,以具體問題爲導向,擊中問題靶心;符合宏觀政策、微觀實情,明确責任主體、具體工作要求;考慮當地實際情況,如人才、資金、土地等工作要素保障以及營商環境等;考慮具體落實者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力求舉措在“天時地利人和”的良好環境下落地生根、發揮實效。例如,新冠疫情防控期間,筆者接到一項部署疫情防控工作的文稿起草任務。由于時間緊,實操性要求高,筆者嘗試對文稿起草做了以下處理:開篇快速捋清疫情發展态勢以及上級要求。主體部分對照參會單位工作職能,逐一細化任務分工,以清單方式明确工作職責,如優化基層診療工作、成立網絡服務專班、推進防疫接種、強化輿論引導、加大免費藥品發放等。所有舉措充分考慮防疫要求、群衆需求、落實者能力範圍,體現防疫工作的針對性、實操性。附件部分,提出建立防疫工作閉環督查反饋機制,确保疫情防控工作實現閉環管理。
文風應樸實。簡明樸實是機關文稿應有的文風格調。要多使用群衆語言,說白話、講短句,善用事實說話、數據說話、典型案例說話。文稿結構應不拘一格,宜長則長、宜短則短,直奔主題,克服“八股”陋習,不拘泥于“三段論”。建議性文稿,以舉措爲主體,分條目列舉。理論性文稿,側重觀點陳述和說理論述,形成邏輯關系閉環。現在網上各種各樣的文稿素材、寫作模闆比比皆是,初入職場的文秘工作者往往“比葫蘆畫瓢”,甚至照搬照套所謂的“模闆”,經過一通“研究分析”倒騰出“像模像樣”的文稿。比如,領導講話開場白總有“固定搭配”,調研報告的建議總能“對仗工整”,這樣的文稿形式上雖不出錯,但指導實際工作的價值不大。而且由于生搬硬套,不接地氣,難免讓聽者感到索然無味,可以說成了“新八股”。筆者體會,文稿言之有物、文字準确表情達意是爲文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努力提升文章的可讀性,切莫本末倒置,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情況。對“文采”的理解,因人而異、千人千面。不同的領導,語言風格、表達習慣有差異,需文稿起草者用心體會、勤于溝通。歸根到底,求實是各項工作不離其宗的共性,文風實、心态實,不唯書、不唯上,唯達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返璞歸真境界,才能打磨出更高水平的好文稿,才能與領導同頻共振,與讀者聽衆形成共鳴。
發言完畢,不妥之處,請同志們批評指正,謝謝。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