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形塑意识形态的重要使命,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亟需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xx县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创新搭建以百家站堂共建、百村赛事活动、百师培训服务为主要载体的“三百联盟”运作新体系,迭代基层文化阵地建管用育新模式,为塑造高效能、高品质、有温度的文化服务空间运营模式提供xx实践样本,切实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共同富裕建设中推动精神富裕,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
一、基本做法
社会化运作,“百家站堂共建联盟”发挥阵地效能。一是站堂联盟用好阵地。整合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各村文化礼堂资源,组成一个文化站带多个文化礼堂的“站堂联盟”。通过社会化采购,为每个“站堂联盟”引入1家文化公司,实施专业化运营管理。目前有15家综合文化站和142家文化礼堂共建“站堂联盟”,引入13家专业文化公司运营。二是两专服务优化管理。在农村文化礼堂推行“专业文化公司+专门文化村长”的管理模式,各乡镇(街道)以引入的1家文化公司为专业力量,培训具有乡土情怀、文化特长、热心公益的“文化村长”为专门力量,负责本村文化礼堂的日常运行管理、文体队伍组建、人员组织、信息发布等日常工作。三是文化发展彰显特色。注重“一堂一色、一村一品”,挖掘各村在红色根脉、戏曲舞蹈、古建保护等方面的特色元素,每年选取24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文化礼堂开展重点帮扶,推进硬件设施、文化内核、管理运行提档升级,形成一批“红色乡镇综合文化站”“古韵”“墨香”等不同主题的特色文化礼堂。
精品化创作,“百村赛事活动联盟”掀起观演热潮。一是村推县选,让作品多起来。制定赛事活动考核体系,要求每个乡镇(街道)、文化礼堂所在村每年至少举办一场具有特色的百村赛事大比拼活动,根据群众参与度、节目原创性、活动热度等维度评价标准,角逐选拔优秀的赛事作品到各村开展文化走亲活动。xx县连续9年举办“我们的村晚”活动,135个节目参与表演,评选精品节目50个,20余个农村文化礼堂节目获得市级及以上荣誉。二是惠民展演,让群众动起来。下沉文化公司文艺骨干力量,指导组建村社文艺小分队,编排婺剧、小品、村歌等一批精品节目,让老百姓与文艺骨干同台竞演,形成政府主导、媒体推动、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文体活动运作模式。三是活动牵引,让人气旺起来。围绕“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亮点、全年都火爆”目标,聚焦文旅融合发展,精心培育“一乡一节”“一村一品”文旅品牌,常态化开展沐尘畲乡三月三、大街乡村晚、湖镇镇民俗文化节等节庆活动,通过活动吸引人气,带动消费。如湖镇镇第二届民俗文化节共吸引5万余名游客,带动消费150余万元,为村集体增收100余万元。
始终坚持以文化人,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一是积极搭建平台吸引文化人才。实施“一乡一文化专干、一镇一艺术指导、一县一实践基地”计划,做好基层文化人才状况定期分析,大力拓宽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文化队伍。适当增加基层文化馆(站)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人员岗位编制,配备补足或调整扩充相应的文化专干及岗位编制数量。积极与文化艺术类高校合作,通过开展课题研究、暑期实践活动、文化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充实文化队伍,提供先进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壮大文化队伍。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运作范围,吸引社会优秀文化人才、公司、资金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助力共同缔造。二是建立可持续性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留住文化人才。探索制定文化艺术创作和研究的奖补办法和激励措施,加大对文艺创作人才创作成果进行物质及精神奖励,尤其是对有突出贡献的基层文化人才实行特殊财政补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鼓励创作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实施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奖励政策,提供可持续性学习平台和机会,重点解决人才待遇问题,让人才真正留下来。三是提升文化队伍能力。通过常态化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者培训班、文化公司提高班、“文化村长”管理班,努力实现常态培训全覆盖。集合文化艺术门类的专家学者和文化工作者,组建专家队伍,以“一镇一艺术指导”的形式,提升文化队伍能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品质。一是持续发挥文化阵地作用。以基层文化馆(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为服务阵地,大力推进全民文化艺术普及,将高雅文化艺术引入基层文化建设,通过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活动和艺术欣赏等普及性工作,全面提升基层群众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同时,加强各阵地之间的合作,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体验、知识讲座沙龙、文艺汇演等活动,促进更多人走进文化阵地,提高使用效能。二是持续探索文化治理模式。积极推进基层公共文化社会化运营,提升“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运作效能,进一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运作范围,吸引社会优秀文化人才、公司、资金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加快现有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转化,继续深入开展“文化村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成果,真正破解村级文化服务人才少、效率低等问题。强化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分享和创作平台,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体资源,让群众有能力、有兴趣、有意愿投入到多样化的文化创作和传播中,不断提高文化效能。三是持续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开展基层公共文化需求的调查,对本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进行梳理与分析,利用大数据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数字文化供需矩阵数据库,从而实现资源的流动和互动。同时,以建设数字化公共文化平台为载体,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打造“短、精、新”的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积极打造文化品牌活动,持续培育“一乡一节”“一村一品”文旅品牌节庆活动,及“百村社赛事”、精品文艺节目创作大赛、“村歌”“村舞”“村晚”系列活动、非遗主题文化周等群众品牌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率。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