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近年来,xx县深入学习贯彻xx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健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理论宣传工作体系,创新搭建“乡音党课”学习宣传平台,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党的最新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贯彻新发展理念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统一思想和行动,推进乡村振兴。
一、主要做法
(一)面向群众,创新理论宣传路径。着眼基层党员、群众,面对面宣讲党的理论政策,打造有温度、有乡情的基层党课。一是打破理论到实践的壁垒。坚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践原则,紧盯占全县近1/2的基层党员、广大群众,以“乡音党课”方式,推动理论宣讲进农村、进社区、进院落、进企业,让刊发在纸面上、网络上的党的创新理论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打破群众学习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距离感、生硬感,让党的创新理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现从创新理论到指导实践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二是丰富理论学习的载体。依托农村常见的庭院会、院落会、板凳会等群众性活动,创新打造“体验式”“情景式”“互动式”的“乡音党课”,让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学会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惠农政策、实用技术。三是契合基层党员群众的需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千万工程”经验、平安创建、红色故事,以及耕地保护、产业奖补、小额信贷、就业创业等惠农政策和产业发展实用技术,采取宣讲、解读、培训等方式,及时把权威的理论知识、详细的惠农政策、前沿的产业技术、先进的理念思路送到基层干部群众身边,产生教育群众、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乘数效应”。
(二)组建队伍,塑造党音传递语境。突出“乡村干部”在“乡村课堂”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打造涵盖党员干部、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基层群众的“乡音党课”队伍。一是培养土生土长的“乡村讲师”。组建由包村干部、村级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土专家”“田秀才”、致富带头人等为成员的“本土讲师团”,以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干部、人才赋能乡村振兴。二是推行喜闻乐见的“乡村语言”。依靠熟悉农村的党员干部,用生动朴实、通俗易懂的“家常话”,将党的创新理论、政策等快速有效送到群众中,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党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关心、对农民群众的关注关怀。三是锻造投身一线的“乡村干部”。深入践行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制度,推行“一线工作法”,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田间地头、村组院落等生产生活一线,通过理论阐释、政策宣讲、技术培训、干群互动、现场办公,推动政策在一线宣传、问题在一线发现、矛盾在一线解决,锻造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振兴干部人才队伍。
(二)站稳人民立场是“乡音党课”深得人心的中枢密码。“乡音课堂”不仅是党员群众理论的“加油站”,更是密切党群关系的“连心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新渠道”。xx县在“乡音党课”中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选择贴近群众生产实践、生活习惯的鲜活事例去阐释理论、解读政策,推动理论政策学习、农村产业发展、矛盾纠纷化解、困难问题解决等工作互动共进,赢得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普遍赞誉。
(三)运用群众语言是“乡音党课”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前提是让群众听得懂。xx县搭建“乡音党课”平台,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务实管用,采取“拉把椅子就开始”等节俭节约的方式,用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的“口头语”“家常话”讲解,让基层群众易接受、能领会、可落实,推动了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党员群众中扎根、开花、结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