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通过此次专题学习,我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加深刻的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有利于夯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是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立足个人工作岗位,现将个人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牢牢聚焦 “科技创新” 这一核心根本,勇当产业发展的 “领航者”。
新质生产力产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历史与现实都表明,科技是推动发展的强劲引擎,创新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务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科技创新不仅是应对挑战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水务行业生产力的关键,更是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水资源的精准管理和高效利用方面,要主动引进智能水表、远程监控等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提高了供水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在水处理方面,要积极加大对膜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为提高水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有力支持,为水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勇于担当,成为水务产业发展的领航者,引领行业向更加高效、智能、绿色的方向迈进。
二、稳固筑牢 “智改数转” 这一关键支撑,争做实用技术的 “传播者”。
科技创新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驱动因素,创新带来的技术颠覆性更是具有强烈的产业关联带动效果,而新质生产力重视科技创新的赋能效果,以高效益的创新发展模式替代传统发展模式。在水务行业,协同赋能就意味着中实现跨领域、跨行业的深度合作与资源共享。这要求我们打破传统壁垒,加强与科研机构、信息技术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面的合作,共同探索水务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新路径。
协同赋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成果应用。智慧水务可与智慧城市、环保、能源等相关领域进行深度融合与跨行业合作,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准确把握行业动态和市场需求,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转化为具体项目、具体产品,加快构建形成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共同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水务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