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三农”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协同推进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xxxx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完成xx.xx亿元,同比增长x%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xxxxx元,同比增长x.x%;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预计达xxxxx.xx元,同比增长xx.x%,高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x个百分点;三类监测对象累计xxxx户xxxxx人实现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
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把握“农之根本”,做强农业全产业链。一是坚守粮食安全底线,扎实推进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粮食储备规模稳步提升,完成粮食播种面积xx.xx万亩,完成油料作物播种面积x.xxxx万亩;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完成抛荒耕地xxxxx亩,高标准农田达到xx.xx万亩,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通过省级验收。二是保障重要产品供给,深化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xxxx年我县规模猪场保有量xx家,生猪存栏xx.xxx万头,累计出栏xx.xx万头,家禽存栏xx.x万羽,家禽出栏xx.xx万羽,高水平保障了畜禽产品稳定供给;中药材产业基地种植面积达xxxxx亩,产量达xxxx吨,实现产值x.xx亿元;甘蔗种植总面积x.xx万亩,总产量为xxxx吨,产值达到xxxxx万元。三是加强农业产业营销提质增效。优化本土品牌培育,创新打造“小小柑橘”、“福满多”等特色产品,全面擦亮农产品“金字招牌”,推动农业产业向品牌化进阶,提升本土农产品市场认可度;组织农业主体赴省内外积极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xx余次,参与主体xxx家,参与人数xxx人。四是做好农业产业发展要素保障。实施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重点培育技能型、情怀型、创意型、共富型等方面人才,建立“新农人”可引育人才库,共xxxxx人,打造县域“名优特新”农创客基地,新增农创客xxx名。提升乡村人才能级,实施“农民大培训促共富”行动,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实用人才xxxx人次,开展普及性培训xxxxx人次。
(二)绘就“宜居家园”,建设高质量美丽乡村。一是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持续实施《“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创建行动方案》等方案,以村口、干道、房前屋后、水体、公厕等为重点,积极带领群众开展拉网式全方位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大行动,常态化开展全域洁美督查工作,针对房前屋后乱堆放、乱搭建等问题要求乡镇及时整改到位。二是强化农村基础设施。通过摸清底数、对标创建、完善政策和严格认定有序推进,积极创建和美乡村达标村xxx个,打造特色示范乡镇x个。今年以来,开展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完成农村房屋改造xxx栋,村道提升xx个,行政村管线序化xx个,清理废杆废线xxx根、清理废线xx.xx公里。三是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实施“三清一促”行动,围绕“村级债务清算、村级工程清查、村级合同清理,促进强村公司规范化运行”等重点领域,强化“村级自查、乡镇审查、县级督查”三级联查机制。通过实地走访、查阅台账、摸清问题、找准症结,2024年全县发现问题债务xxxx.xx万元,村级问题合同xxxx个,村级工程xxx个,强村公司xxx个,开展专项督查xx次,指导乡镇针对村级各类问题进行分类梳理,督促整改问题xxxx余个。
(二)实施美丽乡村全要素提质工程。一是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工作。按照基础设施建设不削弱、基本公共服务不降低、农民惠民政策不改变“3个不”原则,持续推进“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结合实际力争打造3-5个示范试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有序推进示范试点建设。二是激发乡村经营内生活力。高标准开展乡村点亮行动,积极探索“有为政府+有效市场”乡村运营路径,开展青年驻村计划,吸引高校在校生、毕业生、创业青年来青创业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新鲜”的想法和创意。三是深入挖掘农遗文化价值。着重于深度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价值,谋划三十周年庆活动、协助完成农遗立法工作,引领创新发展。
(三)实施乡村共富全覆盖振兴工程。一是全力保障就业。争取“四链”融合发展集聚区项目,打造综合性、多元化的农创园,为“新农人”开展创业创新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要素保障和落地支撑。健全完善人才培育体系,提升就业能力,加快转移就业。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和实用人才550人次以上,普及性培训11000人次以上,帮助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二是深化帮扶机制。落实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以及省、市、县农村工作指导员(第一书记)等机制,精准落实民政临时救助、残联、教育、医疗、生态公益林等帮扶政策,及时兑现政策性补助资金,确保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全覆盖。三是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五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多元化联建共富营地、共富工坊等载体,用好用足“强村富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资金,全力实现年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全覆盖,确保2025年度村集体经济增长不低于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