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区政府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在服务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上主动作为、持续发力,紧紧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作用,打造“质量+标准+服务”三张名片,助企塑造发展新优势。截至目前,全区有市人民政府质量奖企业3家,数量居全市第一。2024年以来,全区新增“品字标市制造”企业7家,“市制造”团体标准立项9项,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擦亮“质量兴企”名片,增强企业标杆影响力。一是创新机制,做优“卓越引领”文章。在全市首创“政策、申报、审核、验收”四统一和“专项提升项目、卓越绩效模式导入、质量奖、标杆管理”四层次培育机制。持续开展市人民政府质量奖评选创奖专项行动,全程协调解决企业在申报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当好企业提质“服务员”。今年以来,指导野马电池等5家企业申报市人民政府质量奖,指导招宝磁业等13家企业申报区人民政府质量奖,申报数量创历史之最。二是接轨先进,做新“动态培育”文章。出台《区企业质量管理提升梯队培育工作方案》,印发《区制造业质量管理提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在全市首创政务服务增值“双结合”模式,形成国、省、市、区四级动态培育库。对入库企业实施精准滴灌、靶向施策,针对不同产业链、不同类型企业落实有针对性的服务举措,制定“一企一册”服务包。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入库企业300余家,239家企业导入卓越绩效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三是精准帮扶,做精“品牌强区”文章。针对制造业优势企业和成长型、潜力型特色产业,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加大培育储备力度,邀请专家上门“把脉问诊”,现场出具品牌提升方案。今年以来,全区新增7家“品字标”企业,“品字标”企业累计已达49家。
(二)打造“标准强企”名片,厚植企业科技硬实力。一是以标准提档抢占行业制高点。鼓励支持“链主企业”成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形成协同共治的标准化工作格局,累计有220家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10项、国家或行业标准410项。梯队培育优势企业、特色产业,以“国内一流、国际先进”为定位和要求,制定优于国家行业标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市制造”团体标准,推动企业技改扩能、技术创新,累计发布“市制造”团体标准39项。今年以来,9项“市制造”标准已立项,数量居全市第一,其中市新芝冻干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起草制定的《实验室药用真空冷冻干燥设备》,填补了真空冷冻干燥设备标准在国内领域的空白。二是以标准创新激活发展新动能。探索建立“企业—行业—国家—国际”四级标准转化框架,支持企业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强化标准要素资源整合,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与标准融合体制。2024年,遴选推荐3家大优强企业参评首届市标准创新贡献奖,市家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主起草的《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荣获首届市标准创新重大贡献奖。三是以标准试点开拓农业新空间。聚焦“标准、示范、技术、安全”,常态化、长效化对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链条帮促,邀请技术专家实地指导,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打响“镇蜜”水果番茄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指导水果番茄大棚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通过验收、水果番茄栽培标准化项目立项。示范区辐射带动38户番茄种植户实行标准化种植,辐射面积达1200亩,番茄总产量达1700吨,实现产值4210万元。
(四)以点对点指导,帮助企业提质效、促转型。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既稳存量,大力开展传统产业焕新升级行动,积极鼓励实体经济出海突围,做大中欧班列等开放载体平台,推广“跨境电商+产业带”“集货运输+海外仓”等新模式;又谋增量,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全力推动在谈项目早落地、签约项目早开工、在建项目早投产,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五)以制度型手段,帮助企业守底线、保安全。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加强“厂中厂”、粉尘涉爆、危化品、冶金工贸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压紧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引导企业强化内部员工管理,支持企业持续提升集宿区建设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安全生产,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