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全面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把握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意义,紧密结合地域特点、群众所需和中心工作,持续加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开创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良好局面,共同构筑诚信重礼、崇德向善的精神家园。

一、必须党建引领、协调联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由单打独斗到融合发展转变。一是“关键少数”要发挥关键作用。县级党委作为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是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向基层延伸的中坚力量。要把文明实践活动作为“书记工程”“一把手工程”,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在系统谋篇布局中夯实县、乡、村书记责任,做到文明实践重点工作书记第一时间听取汇报、重大问题书记第一时间拍板决策、重要活动书记积极参加,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文明实践活动向纵深拓展。二是工作机制要实现三级联动。完善的工作体系是文明实践工作开展的机制保障和重要依托。要按照“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三级体系架构,建立县乡村三级文明实践网络,由镇(街)党(工)委书记任实践所所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任实践站站长,配备专职文明实践专管员,形成县委统一领导、中心统筹调度、部门协同配合、镇村推进落实的工作格局。三是实践活动要注重互融互合。融合发展、融合推进是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走深走实的重要路径。要注重与破解乡村“十化”突出问题相融合,动员群众通过参与环境整治、邻里互助、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活动,有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要注重与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工作相融合,积极参与隐患排查、矛盾调处、扶贫助困、应急救灾等工作,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要注重与项目建设、城镇提质等工作相融合,以文明实践的具体成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必须整合资源、发动群众,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由一方独唱到众声合唱转变。一是整合本地资源,打造文明实践活动主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是建在群众家门口的精神家园,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阵地就要建在哪里。要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红色教育基地、文化场馆等公共服务资源,打造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康体育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等平台,依据居民聚集程度,就近就地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增强群众可及性、便利化,力求让文明实践阵地活起来、设施用起来、人气聚起来。二是拓宽参与渠道,打造文明实践活动大部队。科学完备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是文明实践的有力保障。要以志愿服务“总队+常备队+小分队”模式,建立“1+10+N”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网络体系(“1”即县级志愿服务总队,由县委书记任总队长;“10”即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卫生健康、助学支教、科技科普、法律服务、生态环保、孝善敬老、移风易俗、扶贫帮困等10支常备志愿服务队伍;“N”即若干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拓宽群众参与渠道,引导党员干部、民间能人、网络达人、退伍老兵、乡贤模范等爱心人士通过社区注册、单位注册、网上注册等多种形式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着力打造一支能力强、活力足、动力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队伍,努力实现“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打造文明实践活动聚合力。结对帮扶是文明单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深度融入县、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要完善“联动帮扶”架构,实行“机关+社区”“机关+所(站)”联系帮扶机制。结合实际实行机关单位分包制,组织机关单位志愿者进社区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个单位分包一个社区文明创建,帮建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每月开展一次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培育一支志愿者队伍,孵化一个志愿服务品牌,以结对帮扶实现文明实践活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必须立足群众、紧扣需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由自说自唱到群众欢迎转变。一是着眼凝心聚魂,把党的创新理论普及延伸到神经末梢。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无可比拟的优势条件。要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宣讲,探索建立“菜单式”宣讲模式,把理论宣讲与说唱曲艺、民俗文化表演等结合起来,借助“乡音”传党音,着力破解基层理论宣讲“坐不住”“听不懂”“一阵风”等问题,让群众真正坐得住、喜欢听、记得牢,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引导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二是着眼移风易俗,把核心价值观普及到城乡基层。文明实践是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移风易俗是推动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要本着群众“看得见、容易懂、记得住、可接受”的原则,深挖本地名人典故、历史传说、家风家训等文化资源,把讲好村史故事、家乡轶事、文化习俗、文明乡风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通过创作短视频、短剧、现代戏等,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理念和言行准绳,持续纠治高价彩礼、盲目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三是着眼互帮互助,把文明实践活动成果惠及到千家万户。开展文明实践必须走好群众路线,坚持文明实践为民、惠民、利民,推动形成志愿服务处处可及、实践成果人人可享、文明氛围时时可感的工作局面。要聚焦“一老一小一青壮”,积极打造共富工坊、儿童关爱中心、慈善幸福家园、村民大食堂、暖心粥屋等志愿服务项目,构建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者“接单”、百姓“评单”的文明实践工作回路,有效破解“为谁服务、怎么服务”问题,用真心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此内容查看价格为5金币(VIP免费),请先
此部分内容为付费内容,支付后可以阅读全文

四、必须完善机制、强化保障,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从一时之举到常态长效转变。一是建立工作专班机制,确保专责推进。要坚持高位推动、专班推动,组建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办公室,负责开展文明实践工作的组织引导、运行保障、业务指导等,确保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职责。同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和专项巡察,纳入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纳入乡镇(街道)、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述职、实绩考核,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测评,树立争先创优鲜明导向。二是建立典型评选机制,增强示范作用。要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带动力。积极开展“乡村光荣榜”选树、星级文明户评选、“写家训、挂中堂、扬家风”“四香家庭”“四美乡村”“美丽庭院”“乡土文艺人才”评选等活动,在群众身边树立可学可及可做的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更多群众践行文明新风。三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推动多渠引水。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统筹、群众自筹、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全力保障文明实践工作长效推进。要加大财政投入,发挥县财政引导、撬动作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全力保障文明实践工作可持续运营。要吸引社会资本,探索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项基金,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鼓励群众为文明实践活动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动员能力、服务能力、保障能力,有效破解文明实践“钱怎么筹”问题,激活文明实践工作的“源头活水”。

部分文章缺省word文档下载,如果需要下载word文档,请在评论区发评论,我们安排修复
0

评论0

请先
党课讲稿: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的深化与实践
党课讲稿: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党纪学习教育的深化与实践
5分钟前 有人购买 去瞅瞅看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