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三进下党”的生动实践和重要启示
下党1988年建乡,是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曾是福建省唯一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办公场所的“五无乡”。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曾于1989年7月19日、1989年7月26日、1996年8月7日“三进下党”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开启了下党乡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2019年8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下党乡乡亲们,继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下党几十年来牢记嘱托、不懈奋斗,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三进下党”服务“三农”、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由点及面、由远及近彰显出强大实践伟力。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的为民情怀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性精神,“三进下党”生动实践蕴含的重要思想精髓,为新征程上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的生动实践
在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调研开路、实干开局,亲自推动形成了“四下基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工作制度。深入下党调研工作是其中一个缩影,为党员干部提供了一堂走群众路线、下基层、摸实情、聚群力、谋思路、出对策、真抓实干服务“三农”的生动教育课程。(一)披荆斩棘,躬身一线做调研“三进下党”生动彰显了不畏艰辛、砥砺前行的工作精神。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同志第一次进下党,下党刚刚建乡还未修通公路,炎炎夏日步行7.5公里历时两个多小时方才到达,深入农村关心农民基本生活情况,不畏路途艰辛,实地考察即将修建的山间通乡公路,全面摸清下党发展实情。7天后,为查看洪水灾情,习近平同志第二次进下党,在被洪水冲毁的路上冒雨步行3公里亲身进入受灾现场。1996年8月7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带队调研下屏峰村灾后重建情况,不顾个人安危沿着用木板搭设的临时桥面走过石拱桥,沿河视察灾后修缮起来的防洪堤工程。每一次调研,习近平同志都怀揣着对老百姓的深切关怀、对民生的高度关注,不畏苦难,躬身力行了解实情、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五)坚持滴水穿石,做到保持历史耐心、一张蓝图干到底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积小胜为大成”。下党经过30多年不懈奋斗,逐步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3年下党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952元,是1988年刚建乡时的145倍。下党成为我国反贫困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典范,靠的是一以贯之遵照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确定的发展思路一茬接着一茬干,从补短板、到谋发展、再到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动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这深刻启示我们,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干在当下,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