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全面部署,并将其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内容。我们要深刻认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意义,推动有关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新征程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意义重大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2022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其中,“高效规范”旨在促进商品和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公平竞争”旨在消除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充分开放”旨在建设面向全球、内联外通的大市场,防止各地搞封闭运行的自我小循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进一步部署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改革举措,这对于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这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机制有效性与市场统一性密切相关,要求在统一的市场规则下进行交易,通过公平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要求形成供需双方充分竞争的有效价格,使要素依据有效价格实现总体配置效率最优。当前,我国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只有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清理商品跨地区流通的歧视性政策,破除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放宽行业管制,增加市场参与者,才能促进要素资源流向效率高的部门和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整体效率。
(三)完善流通体制。流通是经济循环的“血脉”,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物联网,顺应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万物互联趋势,推动流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提升流通体系敏捷化、智能化水平;健全一体衔接的流通规则和标准,推进“一单制”等适应多式联运一体化运作的规则协调和互认机制,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推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之间信息互联互通共享,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根据不同行业特点逐步实行网运分开,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推动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化交易,优化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促进油气高效灵活调运。
(四)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必须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巨大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投资方面,《决定》提出,要完善促进投资的体制机制,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性资金,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建立政府投资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活力和促进投资落地机制,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在消费方面,要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持续扩大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改善居民消费能力;促进商品消费提档升级和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因地制宜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创新消费场景,减少汽车、服务消费等领域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振居民消费预期,让更多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