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概括长征精神时,其中一条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和铭记这部伟大史诗中关于纪律严明的篇章。
一、在长征历程中探究严守纪律的作用
政治纪律——“跟着走”的方向标。邓小平同志的女儿毛毛曾好奇地问他:“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邓小平同志用了他一贯的简明方式回答:“跟着走!”。跟着走,是跟着党中央的路线方针走。一个“跟”字,明确了跟的方向,是跟着中央的正确路线走,是跟着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央走。听党指挥,怎么体现,体现在对上级命令的执行。这里说说瞿秋白,1922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曾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是中共领袖之一,在党内很高的威望。长征前,瞿秋白并不知道中央决定突围转移的战略意图。直到出发前他才得知这一消息,他当即表示要和大部队一同前往,但是当时决定长征时是由中央“三人团”决定,中央决定瞿秋白同志留守在苏区开展游击战,瞿秋白最后服从了组织决定,后来在苏区开展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不幸被敌人逮捕,英勇牺牲。
组织纪律——“打不散”的粘合剂。长征是在党内“左”倾路线占统治地位,实行错误的军事方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局关头被迫作出的抉择。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等人,不顾敌强我弱实际,先是实行军事冒险主义,企图御于苏区之外;继而转为保守主义,与敌人进行阵地防御战,使红军损失惨重、根据地不断缩小。中华苏维埃政府首府江西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1万余人,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红军在长征中之所以能杀出重围、征服千难万险,与大家视纪律高于生命的观念和严守纪律不含糊的态度密不可分。严守纪律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基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范着红军的一言一行,啃树皮、煮皮带、吃白雪的事迹展现了共产党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传统,正是这种强大的组织纪律性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尤其要提到的,是在百年党史中,有一次会议被评价为“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这就是长征途中,党在生死攸关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1934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使广大官兵高度凝聚在党的统一领导之下。
三要划出笃行的底线。遵循底线才能保持良性运转。当前,我认为我们需要做到“三个管住”:①管住网,就是严格遵守上网规定,不在网上发帖、跟帖、发表涉政不当言论。坚决做到不在电话中谈论敏感事项,不用手机传播内部消息。②管住嘴,就是不该说的不说,不该传的不传,不对上级的决策指示说三道四、乱发牢骚、乱讲怪话,自觉屏蔽小道消息、政治谣言。③管住行,就是不该干的不干,尤其是违规饮酒和违规驾车,同志们不要图一时之快。另外,与人交往要慎重,牢记交往之中有政治、交友之中有纪律,树立健康的交际观,把住交友底线,切忌不讲分寸造成“底线”失守。
四要压实监管的硬线。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恪尽职守,不能回避问题,更不能上交矛盾。只有真正挺纪在前,才是对同志们最大的爱护。一定要把严紧硬的功夫下在平时、用在经常,善于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一旦发现“有异常”“不对劲”,要及时弄清情况,跟进提醒纠正。平时有人管、有人教,出现苗头有人拦、有人拉,发生问题有人纠、有人治,才不至于犯大错。要牢记,“红脸出汗”比“处分出丑”好得多,有错早改比晚改好得多,听骂声比听哭声好得多,当老实人比当两面人好得多,主动负责比被动问责好得多。习近平总书记讲,在执行纪律上要更加细化,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层层设防、时时提醒,对问题严重的,就要“打手板”、敲警钟,该组织处理的组织处理,该纪律处分的纪律处分。实践证明,守住党纪的“最后一道防线”就能守住党员的“幸福线”“生命线”。不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坚持挺纪在前、执纪如铁,尽最大努力把错误遏制在萌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