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党委干部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我校党委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扎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刻思想、精神要义,组织开展有重点、分步骤、多层次的促学活动,形成了全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浓厚氛围。各级基层党组织以学促思、以思促行、以行促效,不断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校党员干部密切联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及我校“双一流”建设、“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结合个人思想、工作实际撰写学习心得,进行深入思考,提出新的工作思路,拿出务实工作举措,为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努力奋斗!

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

发展规划处处长王勤

党的二十大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从战略全局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在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发展规划处的部门职能和近期工作,围绕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向各位领导和同事汇报三点学习体会。

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打破了以往把教育作为民生问题来论述的惯例,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独立章节进行谋划部署,并且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作为一个整体性问题来谈,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人才、创新都有了“第一”的定位,而教育是第一基础。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的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也就是说,教育是引领性的、基础性的、关键性的。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有教育作为支撑。科技的发展来自于对人才的科学管理和激励,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领先的尖端的科学技术,科技领先更无从实现。人才和科技,一个是人、一个是事,基础都扎根于教育。如果说教育是一片沃土,那么,人才是扎根于沃土的大树,科技是人才这棵大树上开出的美丽花朵,而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则是花朵结出的果实。没有教育这片沃土就没有一切,没有人才、没有科技,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我们必须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特别是要把打造战略人才力量和战略科技力量作为重中之重,坚定不移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建设自治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具体来说,一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化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师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同时大力培育体现时代精神、具有内大特色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民,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二是重点建设好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推进优秀学生本硕博贯通培养,提升生物科学人才培养能力,为实现“0到1”突破的原始创新储备人才;同时要聚焦自治区产业发展对工科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加大工科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促进自治区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化工、现代交通、通信工程等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能解决复杂问题的卓越工程师。三是不断完善学校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委员会在引育高水平师资、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高端科研平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助力学校高层次急需人才培养。

第二,优化学科布局,更好地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学科建设是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龙头,其中心目标是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竞争力。在学校已经印发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我们提出要“优化布局,推进学科内涵式发展”,明确了“构筑高峰、振兴理科、提升文科、做强工科、拓展交叉”的学科发展思路。我们会同有关部门和学院制定了分年度的“十四五”核心发展指标分解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确保规划的发展理念、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一是继续服务好生物学一流学科的建设工作,为迎接再评价做好准备。定期组织召开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工作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学科建设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生物学一流学科近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国际顶级期刊论文发表等方面都实现了重要突破。二是继续加强生态学、化学、民族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蒙古语言文学)等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强化学科和人才优势,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促进学科交叉深度融合,构建协调可持续、雁阵式布局的一流学科体系。同时支持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等学科进入自治区一流学科序列,争取自治区一流学科总数达到10个左右。三是全力打造学科重器,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体系,大幅提升基础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配合学校有关部门和学院继续推动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力保其进入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同时,加快建设和林格尔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院、生物医学研究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等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新型实体科研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成立工作专班服务好院士团队,在院士团队的领衔下汇聚更多高端人才和创新资源,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现育种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和问题的新突破,产出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主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力量、战略力量。

第三、发挥四方联动机制,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高质量发展。部区合建5年来,“多帮一”“组团式”支持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并日益显现带动作用。实践表明,部区合建以及四方联动机制已成为学校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并持续稳定赋能与创新,拉动办学实力、层次、质量与贡献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在新征程上,我们将深刻总结建设经验,充分发挥四方联动机制,努力推动合建工作取得更多更大成效。一是积极与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委沟通协调,为学校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二是加强与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对接,推动自治区《关于支持内蒙古大学“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尽快出台,为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部区合建工作注入强劲动能。在人员编制总量管理、高级职称结构比例、人员自主招聘、博士后待遇、加大基本支出保障力度等方面,自治区将继续加大对我校的倾斜支持力度。三是进一步深化与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四所对口合作高校的战略合作,特别是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创新中心、材料化学科学创新中心、和林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铸牢基地等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平台)建设,干部和学科带头人挂职交流,博士联合培养,对口合作专职科研岗位设置,内蒙古大学人民医院和附属中小学的建设等方面拓展合作深度。四是为破解长期以来制约学校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提升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按照自治区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自治区领导批示意见的精神和要求,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我们正在抓紧制定完善《内蒙古大学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力争在人才培养模式、人事人才制度、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财务资产后勤保障、内部治理结构、党建和思政工作创新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充分激发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上下同欲推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强大合力。

“十四五”时期,学校面临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部区合建等多重政策机遇,可以说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将和同事们一道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我校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理论业务学习,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以更大的担当、更足的干劲和更实的作风,携手奋力推进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迈上新台阶,为办好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全面推进现代化内蒙古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 聚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服务“双一流”建设

科学技术处处长牛一丁

第一、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担负科技自立自强责任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做出这样的判断可以说,党中央是把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建设发展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育是基础,高质量的教育支撑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培养出的一流的人才队伍可以引领科技创新不断进步,从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和文明进步,从而助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说教育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地位,要优先发展。高等教育更是首当其冲,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随后在5月28日“科技三会”上讲话时指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四路大军之一,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一词高频出现44次,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和保障。我校作为自治区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必须要自觉担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和责任。

第二、学校科技工作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的一些思考

学校科技工作按照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坚持“四个面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谋篇布局,紧密围绕自治区“五大任务”搭建高水平研究平台、组织队伍,开展有组织科研,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育;优化科研管理服务,深化科技评价改革,营造创新生态。

(一)强化国重建设,打造牛羊生物育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自治区是畜牧业大省,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自治区五大战略任务之一。牛羊生殖生物学一直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以旭日干院士为代表的几代科学家因应自治区战略需求长期深耕于此,长期牵头组织并高质量完成过863、973、转基因专项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培育的我国首胎首批“试管绵羊”与“试管牛”对我国家畜繁育科技发展史做出过突出贡献,“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生产实践中大规模应用,因此国家在学校建设了自治区唯一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可以说国重是我们建设生物学一流学科、开展有组织科研、服务国家战略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对标新的全国实验室要求,我们的国重使命清晰、定位明确、基础坚实、保障有力,但仍有弱项和短板亟需着力加强。

下一步需要着力加强以下五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聚焦研究重点,凝练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提出原创性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正如冯书记在昨天的报告中指出学校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第一条就是“需进一步发挥头雁的作用”,国重作为学校科技工作的排头兵和引擎,是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需要进一步聚焦草原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梳理、凝练出其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环节,针对这些问题集中研究队伍、调配资源,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通过预研具备基础后争取自治区和国家的支持,列入国家和自治区科技计划指南,从而将学校组织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国家任务,这方面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还需要下大力气加强。二是进一步强化国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虽然经过过去几年的建设实验室人才队伍已有了新气象,目前拥有长江、杰青、万人、青千、青拔等国家级人才5人,今年又成功引进了工程院院士1名,还有5名“骏马计划”青年学者,但是体量还不够大、质量还不够高、学术影响力不够强,特别是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匮乏。关于应对的策略后面内容会专门讲到。三是营造促进产学研融通发展的创新环境,建立合理、可行、有力的评价激励制度体系,国重是学校倾全力打造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专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的平台,应该建立一支以专职科研人员为主的研究队伍,也应该有区别于学校其他教学单位的人才聘任、考核、评价制度体系,特别是我们的国重有一部分科研人员从事的是良种繁育这种时间长、投入大、团体性、短时间内没有产出的国家战略任务,需要让这些科研人员能够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和动力,比如是否可以选择个别团队作为试点,升级骏马计划为骏马团队,给团队负责人充分的授权组织团队,按团队定任务、按团队考核。四是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正处在国重重组的关键时期,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已经不多,建议学校尽快配齐、配强国重领导集体,在主任领导下分工合作全力做好重组工作,对内凝练方向、梳理团队、做好支撑,对外加强交流、获得资源、取得支持。五是与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包括国家和自治区主管部门、高水平科研单位等,最大限度地取得支持。

(二)着力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

昨天孟繁华书记在谈到首师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时谈到要引育结合、按需引进、关注青年,这应该也是大多的通行做法。学校从2017年开始实施“骏马计划”,下大力气引进青年科技英才。我们从获得纵向科技经费、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高水平论文三个维度,统计了2017年以来学校理工科“骏马计划”人才的科研产出。理工科“骏马计划”人才占全校理工科教学科研人员的9.7%,统计区间内“骏马计划”人才新获准纵向科技项目经费占全校的12.7%,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占全校10.1%,其中面上项目占全校9.8%,青年项目占全校18.3%,地区项目占全校8.8%,发表高水平论文占全校10.1%。从上面这些数据看,“骏马计划”人才的科研产出,就其平均水平,可能距离我们设立骏马计划项目的初衷和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学校在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时候还需要更加精准,同时培养的手段也应跟上,保证引得进、长得好。

科技处还将以学校“青年科技英才”培育项目为抓手,分层次、差异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的培育。目前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在第一批培育的10人中已经有一人获得国家“四青”人才称号。但挑战十分严峻,2022年学校申报杰(优)青项目9个,从国家基金委反馈的项目评审结果看不容乐观。我们常说科技领军人才要引育并举,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引进的困难更大,所以我们得聚焦在育上下更大功夫。

(三)优化科研管理服务,深化科技评价改革,营造创新生态

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将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咨询报告、生物新品种、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等科学研究全要素纳入学校科研评价体系,着力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的评价权重,将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多的放到引导高水平成果上;建立分学科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期刊清单,引导科研人员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主要是提高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目前新的科研管理系统已经上线,具备了成果自动抓取推送等功能,下一步与学校财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后预算调整也在系统内进行,目标是最大程度的减轻老师们事务性工作量,关于科研的项目、成果等信息只填一次。还有就是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科研经费自主权,包括预算调整、结余资金使用、人员绩效、经费包干等;保证科研人员获得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优化完善横向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管理办法已经起草完成,正在征求各学院和相关部门的意见。

党的二十大报告博大精深,思想深邃,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学习,常学常新;我是从科技的视角来理解学校工作,难免偏颇,因此学习不到位甚或观点错误之处还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落实三大战略,打造学科高峰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胡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独立章节来论述,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理顺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有机联系。

作为一名教育和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完习近平总书记作的报告,既备受鼓舞,也深感责任重大。如何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将内蒙古大学的生物学打造成世界一流高峰学科,是这段时间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灵魂之问”。接下来,我想试着从三个方面作出回答,与各位领导和同事交流共勉。

一、推进学科内涵建设,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凝练科学研究方向和特色,精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首轮“双一流”建设基础上,生物学科聚焦种业发展、生态安全、生物安全等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需求,围绕制约草畜种质安全、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和北方草原带生物安全屏障的前沿科学问题,重点前瞻布局了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学、北方草原带生物多样性和北方草原带人畜共患病原生物学等4个学科领域。接下来,我们将在上述4个学科方向内进一步细化和凝练具体的重点研究领域,把牛羊与牧草等重要农牧业种质创新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在牛羊、苜蓿和马铃薯的生物育种上率先取得“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更好服务国家种业振兴和自治区打造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的战略任务。

建好大型系列研究设施,充分发挥学科重器功能。重新谋划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人才团队;全力做好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繁育与生殖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各项工作,争取使其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加快推进和林格尔草原家畜种质创新与繁育基地建设,早日建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汇聚更多高端资源推动生物医学研究院建设提速见效,培育新的交叉学科增长点,为自治区生物医药新产业集群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提供坚实支撑;下大力气提高生物学公共平台的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保障和赋能科研创新。

创新组织模式和评价体系,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好的科研模式是高水平创新的组织保障。我们将努力改变目前小作坊式的单打独斗的科研组织模式,以创新团队等形式开展有组织科研,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围绕种业领域开展联合科研攻关,解决制约相关产业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目前,生物学科已经在肉牛、肉羊、奶牛、绒山羊、马铃薯、特色作物等领域启动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同时联合计算机、生态和化学专业申报了One Health交叉学科团队,通过优化整合现有人员、发挥团队作战的集成效应以及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来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此外,我们还尝试探索建立一套差异化的评价体系,鼓励不同的科研类型和产出,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创新创造潜能。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建设一流课程专业,切实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一是整合优势教学资源,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全力推进教育部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建设,培养一批国家急需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人才。二是在2.0基地的带动下优化本科专业布局,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积极构建面向实践、突出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三是立足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不断完善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内涵建设,探索形成有效整合理论学习、实验教学、野外实习和社会实践的课程体系,切实提升学院本科生培养质量。

探索多元培养模式,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一是推进科教融合,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依托已有科研平台和团队,促进研究生培养与重大科研项目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为支撑的学术型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二是加强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提高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的难度,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加强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管理,严把招生入口关、中期考核关、毕业出口关。三是充分发挥四方联动机制,深化与对口合作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联合培养更多生物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四是进一步扩大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规模,继续做好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框架下中外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以及学校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的申报服务工作,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三、强化人才引育工作,打造高水平师资人才队伍

灵活引育高端人才,加快形成学科发展的战略支点。聚焦生物学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启动“生物学高端人才引育计划”,制定并实施生物学战略科学家柔性引进计划。进一步加强与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兰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对口合作高校的沟通合作,以更灵活的形式邀请更多的高端人才加盟,共同推进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水平实现新的跃升。

强化青年教师成长支持,激活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青年教师是学院的未来,培养青年教师是学院的责任。我们将按照全面指导、重点培育、稳定支持的理念,把培育学科战略人才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人才上,实施生物学青年研究员和师资博士后计划、生物学师资培养计划、青年科技英才培育专项;进一步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伯乐”、选好“赛道”,强化对青年教师的全过程指导,让更多的“千里马”尽展其才;从人财物等方面对有潜力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的优秀青年人才给予专项支持,让他们安身、安心、安业,避免把精力过多投入到职称评审、项目申报、“帽子”竞争上。

推行分类考核评价,充分释放人才效能和红利。美国作家爱默生说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沸点,因此也就有与众不同的价值。根据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我们在全院设立教学、科研、技术、管理等四类岗位,并且按照“人岗相适、人事相宜”的原则确定了每位教师的岗位性质和身份;制定了以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同时落实校外考核评聘制度,优化资源配置、绩效分配、阶段性评估与分流机制,引导老师们在各自擅长的本职岗位上追求差异化卓越,在公平包容的工作环境中实现最大化成长。

部分文章缺省word文档下载,如果需要下载word文档,请在评论区发评论,我们安排修复
0

评论0

请先
党课讲稿:努力做守纪律和规矩的新时代合格党员
党课讲稿:努力做守纪律和规矩的新时代合格党员
5分钟前 有人购买 去瞅瞅看
显示验证码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