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系列文件精神,制定了“135”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区域建设“1年普及、3年提升、5年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1年通识、3年专业、5年专家”的培养目标),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工作在示范创建中整体推进、在创新举措中健全机制、在推进五育并举中持续向好。一是阵地从无到有。在市教科院挂牌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构建市、县、校“三级管理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创建工作,遴选32所学校抓点示范,目前投入使用心理健康辅导室(功能室)152个。二是师资从少到多。全市中小学校共有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2422人(专职教师97人),61所学校已配备至少一名专职教师。三是管理逐步规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加强重点人群干预,建立“一生一案”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分级分类针对性干预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认识存在误区,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缺位。忽视了家庭环境对孩子健康心理养成的基础作用,淡化了家庭教育的责任。一是教育方式不当。部分家庭教育方式或简单粗暴,专制独行、控制支配孩子;或溺爱袒护,娇惯放纵孩子;或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孩子。家长唯分数论英雄,给孩子造成巨大压力。二是家庭环境不优。亲子、夫妻关系紧张、父母离异、家庭出现突然变故、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关爱等对学生影响较大,诱发孩子沉迷网络,不与外界交往,造成抑郁、焦虑、手机成瘾等心理问题。团市委12355服务热线数据显示,xx年以来,通过热线反映亲子关系问题的占42.11%。三是认知存在偏差。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就是不听话、叛逆,不认为孩子有心理问题,不重视疏导;部分家长又错误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就是“精神病”,存在“病耻感”,不能有效开展治疗,导致心理疾病加重。
(二)强化学校主导作用,建强学生健康“心”阵地。一是加强功能室建设。力争2024年底实现市级心理辅导室学校达标32所、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达标15所、实验区达标1个,逐步实现标准心理辅导室建设全覆盖。二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到2025年,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完善任职资格以及职称评聘晋升、工资福利提升等政策。定期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面向全体教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核心,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三是开齐开足相关课程。构建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统一心理健康课程标准,开发积极品质课程,完善课程内容与开展形式,开齐开足心理健康教育及体音美课程。
(三)发挥家校社医协同作用,筑牢学生健康“心”保障。一是强化政府统筹协调作用。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各级财政按生平10元纳入财政预算,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保障。二是完善闭环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探索“医教结合”工作模式,定期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相对统一测评机构,规范测评流程,加强数据分析,对筛查发现的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畅通转介干预就医通道,及时转介、诊断、治疗重度问题学生。教育部门会同卫健等部门健全精神或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复学机制,对回归社会的问题学生,社区网格员、妇女干部、社工、志愿者等实时掌握其家庭动态,做好沟通联系、援助服务、跟踪包保等工作,形成“教育为主、部门配合、基层包联、社会参与”的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闭环管理工作格局。三是加强部门服务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增设中学生特殊门诊,加强心理健康门诊建设,充实心理咨询医生队伍,探索构建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干预的支持协作机制,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网信、公安等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发现、清理、查处与学生有关的非法有害信息,为青少年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重点关注留守困境儿童,妇联、团委、教育等部门加强对留守困境儿童的关爱,持续开展“爱心妈妈”“爱心老师”结对关爱留守困境儿童活动,为留守困难儿童提供亲情陪伴、心理疏导、安全照护、学业辅导、节日慰问等暖心服务。四是推动公益队伍建设。持续发挥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12338妇女儿童维权热线作用。培育发展心理干预、法律服务等公益性社会组织,规范社会机构管理。通过引进人才,加强专业社工培训,多方面招募志愿者等方式,形成“专家团队+专业社工+志愿者骨干”的关爱保护人才队伍结构,壮大公益队伍。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