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力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以“人才聚能”行动为抓手,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思路和方法,探索构建“一核两翼四驱动”人才工作新体系,即坚持以党管人才为核心、围绕内外协同“双循环”、打出引才、育才、用才、爱才“四驱”联动组合拳,人才工作感知度、实效性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彰显。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一核”引领,明确标靶聚合力。我市坚持以党管人才为核心,紧紧围绕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和管服务职责,抓住影响全局和人才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宏观协调,注重统筹谋划,突出改革创新,狠抓督促指导,着力搭建起人才工作“四梁八柱”,不断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有形有影、有感有效。一是优化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人才政策牵引作用,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人才政策修订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才培养引进工作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政策措施,不断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力推动人才政策由“广覆盖”向“精聚焦”延伸,围绕全市重点领域个性化需求,赋予行业主管部门人才政策“定制权”,出台《我市数字人才发展专项支持措施(试行)》,全面赋能我市“数智新城”建设,持续提升人才政策的精准性、实效性。二是健全工作机制。坚持把强统筹、聚合力作为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增加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至39家,明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和办公室《工作细则》,梳理形成各成员单位职责清单,在《我市日报》开设“‘一把手’话人才”专栏,进一步压紧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政治责任,切实把成员单位和各县区组织成为“成建制”的集团军作战,不断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凝聚起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持续建立完善党委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人才诉求建议联动化解反馈等机制,打造“我为人才强市献一策”简报和人才工作“快报”等信息交流渠道,形成工作上下联动、信息协同共享、意见高效反馈的工作格局。三是加强品牌建设。注重以品牌化推动人才工作特色化,打造人才品牌和“创汇联励”工作体系。打造“台账式管理、清单式推进、销号式交账”工作模式,实现人才工作靶向发力、精准聚焦,连续2年确立全市人才工作重点项目70个。牢固树立“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产业先要抓人才”理念,创新开展“一业一特、一县一品”人才工作品牌创建工作,明确33个重点课题由成员单位和各县区“领题攻关”,着力破解各级各单位工作重点不突出、模式同质化等问题,蹚出人才工作差异化、品牌化新路径。
(二)“两翼”护航,突出重点提效能。我市将人才工作紧紧嵌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内强化产才融合、对外加强校地合作,打造内外协同“双循环”,推动人才工作向产业发展一线挺进,做到市委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一是产才融合促发展。围绕推进“四链”融合发展、全市专业镇和产业链建设,打造市级产教融合联合会,启动首批10家产教融合联合体建设,着力构建校企人才双向流动培养、本地毕业生精准对口就业等一体化工作格局。遴选全市专精特新、高新技术等重点企业240家,开展“入企问需”大调研,收集各类需求215条,跟进开展“高校博士我市服务”和“联企入校”两大攻坚破难专项行动,精准引进15名博士人才进行入企服务,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合作或课题研究16项,研发连翘功能茶、桑叶挂面等新产品、新配方9个,帮助企业破解生产、技术等方面难题17个,开展专利申报4个;由市级领导带队,组织30家企业分赴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全省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沟通对接,为企业解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运用等实际困难需求153个,达成合作意向7项。二是校地合作增动能。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联动推进,先后多次举办重大赛事活动,吸引国内外270余所高校、570余支团队、万余名师生走进我市、了解我市、推介我市。主动赴北京、上海、江苏、吉林等省市60余所高校举办“人到全省好风光”专场宣介活动,与500余名高校学子达成就业意向,吸引1.5万余人来我市开展实习实训和国情研学活动。聚焦全市耐火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常态化举办行业领军人才“我市行”活动,邀请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入企服务、出谋划策。创新开展“农大学子‘我市行’”活动,吸引261名农大学子奔赴乡村振兴一线,提出意见建议260条,其中,平定县东山村“鹅鱼共养”、西红柿饮料包装生产线配置等12条建议已采纳落实。
(二)强化人才培养。多措并举育才,切实将我市打造成综合型人才培养基地,着力抓好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优秀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育。不拘一格精准引才,加快补齐我市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短板,用足用好引才政策,坚持“以用为本”导向,积极探索创新引才方式,吸纳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有效激发我市人才活力动力,持续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多元化激励机制和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在优化“软环境”上下足“硬功夫”。
(三)完善责任体系。落实好主体责任,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抓“第一资源”,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健全运行机制,定期研究人才工作,推动人才工程实施和工作任务落实。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我市人才工作评价制度,综合人才工作成效,每年对我市人才工作进行1次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年度考核相挂钩。营造良好氛围,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企业人才典型,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抓发展、人人都是人才发展环境的理念,自觉做到人才工作优先谋划、优先推进、优先保障,引导人才在高质量发展广阔沃土上建功立业、实现抱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