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以改革、谋创新、促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入分析了新形势新要求,深刻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重要举措、根本保证等重大问题,系统部署了14个方面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
一、保“两重”,创新资金筹措机制
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涉及资金规模大、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推进“两重”项目顺利实施,要“硬投资”和“软建设”齐抓共管,既要编制完善规划,加强项目管理,打造标志性工程,也要优化制度供给,用改革办法和创新举措破解深层次障碍,促进项目建设和配套改革深度结合,形成推动项目落实实施的强大合力。党中央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全局,决定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为我省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对我省来说,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大探索力度。一方面,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在我省“两重”项目资金筹措方案中,认真分析项目建设单位能够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各项收入,继续深化交通、航运、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等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作用,盘活公共资源,用好政府投资基金,为项目建设筹措多渠道资金支持,保证地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另一方面,按照二十届三中全会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部署,以及今后省与市县财政体制改革趋势,围绕保持和加强中央调控能力、发挥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要紧密结合项目受益范围、各级财力和发展水平,确定各级政府的负担,避免市县政府负担过重引发债务风险,也为从源头防止拖欠工程款、推进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领域的风险仍然复杂严峻,特别是财政收入增幅下滑、还债压力重、土地出让收入大幅下降等情况下,各级政府面临较大资金筹措难题,通过中小银行违规举债融资尚未根治,两大“风险”交叉重合,进一步增加了问题处理难度。下一步,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决策部署,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应对财政金融领域风险,在有力、有序、有效处置“三保”、地方融资平台、PPP项目、政府工程欠款等领域风险的基础上,转变理念、创新思路,着力破解风险形成和处置中暴露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全力推动xx农商银行筹建,努力争取中央专项借款,通过不良资产剥离、集中清收盘活等方式推动存量风险出清,尽快把该扎的篱笆扎牢、该建的防火墙建立起来,不断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上来,从政治上审视改革、在大局下推动改革、以钉钉子精神落实改革,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定改革创新意志、提升改革创新能力,对属于中央的改革举措要执行好、对属于地方的改革举措要探索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气度胸怀,全力推动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落实,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xx实践贡献财政力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