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履职尽责方面
1.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对自身肩负的全面责任理解不充分,缺乏大局意识和担当精神,过于计较个人得失,担心主动作为会带来麻烦和风险。同时,政绩观出现偏差,过于追求短期、表面的政绩,忽视了长远发展和群众的根本利益,未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在部分跨部门合作项目中,面对职责边界模糊的工作,我有时存在担当不足、作为不力的情况,未主动协调沟通,而是等待其他部门先行,导致工作推进迟缓,影响项目整体进度。以某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例,涉及环保、城管、住建等多部门的交叉工作,我未能积极牵头协调,致使部门间相互推诿,整治工作一度停滞。
3.工作方法简单粗放,有时为追求短期工作成效,部分工作存在重表面、轻实质的“面子工程”现象。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将大量资源集中投入到交通便利、易于展示的村庄,进行景观打造,却忽视了偏远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造成资源分配失衡,未能从根本上推动全县乡村振兴工作的均衡发展。
3.会议形式“化整为零”。为逃避大规模会议的严格审批和监管,部分地方将原本可以集中召开的综合性会议,拆分成多个小型会议。从表面看,每次会议的规模和参会人数符合规定,但会议总次数和总时长并未减少,甚至有所增加。同时,陪会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干部被迫陷入“会议漩涡”,将大量时间浪费在与自身工作关联不大的会议中。在某地区开展的关于乡村振兴的系列会议中,一周内连续召开了多次小型会议,每次都要求基层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而会议讨论的多为宏观规划和协调事项,基层干部在会议中缺乏发言和决策机会,却不得不全程陪同,严重影响了基层工作的正常开展。
4.活动举办“重形式轻实质”。部分地区热衷于举办各类节庆、论坛、展会活动,活动数量过多过滥。这些活动在策划和组织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上的热闹和场面的宏大,邀请大量明星嘉宾、布置豪华展位,却忽视了活动的实质性内容和实际效果。一些展会结束后,统计数据显示,达成的合作意向寥寥无几,实际签约金额与预期相差甚远,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付诸东流,不仅未能达到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预期目标,反而给地方财政和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