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心任务要求我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感想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联系文学创作,我感受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说到的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极大地打开了我们通古今、识中外的视野。
要认识“两个结合”的现实意义与深远意义,我体会,还需要切实地再认识“学习的意义”。党的二十大闭幕不到一周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去延安瞻仰学习。延安,不仅是我们熟知的革命圣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奋发学习的圣地。
2016年我曾经参与中央电视台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的主创工作,任电视总撰稿,这对我是一次重要的学习。我看到,红军长征走到延安时,很多的官兵是文盲和半文盲,扫盲在延安就开始了。少年时,我知道延安有“抗日军政大学”,在2016年的创作中我才知道延安时期办起了30多所干部学校,如果没有那样的学习,怎能培养出一支解放全中国的军队和干部队伍!
毛主席去抗大讲课,抗大学员曾问毛主席:“我们在抗大应当学什么?”毛主席回答:“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延安是这么说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什么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毛主席是这样写在《为人民服务》中的。有了这个政治方向,延安时期的官兵不仅向书本学,还向群众学,向实践学。这就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我由此体会到,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而彻底实现这个历史性转折,则是包括长征在内艰苦卓绝的跋涉和战斗,以及在延安革命圣地13年才得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延安时期形成和发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培育形成的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代代传承下去。”我认为,这就是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标志性成就。延安精神及延安成就,都指向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历史,是在血与火的斗争中锤炼,在错误中纠正错误,在失败中汲取教训,才得以发展壮大。其中的重要经验,不能没有党的正确的领导核心。这样的领导核心是忠实地为最广大的人民利益而奋斗的,是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是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衷心拥护的。毛泽东主席就是在党和红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深受拥护而形成的党的领导核心。
正是有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红军长征才得以将一次战略转移转变为向抗日前线的英勇进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艰难跋涉变成了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用毛泽东同志的话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了。”延安成为全国革命的大本营。
长征,淬炼了一代战将。从延安到解放战争时期,为新中国培养出灿若群星的国之栋梁。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军衔时,十大元帅中有九位参加了长征;十位大将中有八位参加了长征,还有90%以上的开国上将、中将和少将参加过长征。新中国34个部委中有27个部委的主要领导是长征干部,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17个地方的主要领导是长征干部。他们都在延安时期的学习和战斗中成长。
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指出,“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个复杂艰巨的斗争中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因为“两个确立”“两个维护”,党才有力解决了影响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从根本上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二十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赴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极具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我感到,我国在新时代正进行着一次新的伟大转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所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因此,我们要遵循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些制度安排是与我们国家的具体现实、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的。因此,我感到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多么重要!
前一个结合告诉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认识和回答时代与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后一个结合让我们再次想起,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这样的文化自信是我们伟大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艺创作如果未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看起来“有文学”,实际却“没有文化”,就会使创作失却文化之根而丧失生命力。
我们讲的“文化自信”,包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大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对三大文化的学习。尤其对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充分地正确理解和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我想,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两个结合”的必要性也在于,要关注中国实际,要到社会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
我认为,这两个结合的根本可统一于“人民”,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创作出对社会有益、能够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王宏甲)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