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水利工程補短闆、水利行業強監管”的工作總基調和總思路,全力做好xx市水利發展各項工作。通過加強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設,不斷提高防洪減災能力,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資源,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生态環境,建立較爲完善的水旱災害防禦體系、水資源配置體系、水資源保護和河湖健康保障體系、水利行業全面監管體系。
一、加強水利工程補短闆
一是提高防洪減災能力。着力加強xx河、xx河、xx河未達标堤防、病險水庫、重點澇區等薄弱環節建設,完善xx河、xx河、xx河流域防洪體系,提升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山洪災害防治能力和城市排澇能力,建成标準适度的防洪工程體系。加快推進xx江中遊治理及xxxx段河道治理工程建設,完成建設任務xx%;啓動xx段河道治理、xx河xx鎮段河道治理工程建設,計劃完成建設任務的xx%。完成xx段河道治理工程、xx河經開區段河道治理工程初步設計工作。組織編報中小河流進一步治理項目,再謀劃編報中小河流治理工程x處。鞏固提升山洪災害防禦非工程措施,重點提高山洪災害的監測、預警水平,細化群測群防措施。開展重點山洪溝治理,重點解決沿溝村鎮的防沖問題,因地制宜地在不減少現有河道過流能力前提下采取護岸、排洪渠、溝道疏浚等綜合整治措施。
二是優化水資源配置和城鄉供水。推進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加快萬家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完成各專題研究工作,力争獲得省發改委立項審批,爲工程開工建設奠定基礎。推進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啓動城鄉供水一體化和農村供水工程,實施城市水廠管網向郊區延伸工程,率先實施三水廠管網向xx街道大村、羅溪延伸。鞏固推進鄉村供水設施管養維護,加強水質定期檢測,進一步完善管護機制,實施考核獎懲。
三是加強水土保持與河湖生态修複。科學編制河湖水域岸線保護利用規劃,加強水生态空間管控與保護。加強水生态保護與修複,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加強重點區域水土流失防治,推進生态清潔小流域建設。在建xx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基礎上,啓動xx等x處治理工程,計劃完成小流域治理面積xx平方公裏。
二、鞏固水利行業強監管
一是加強江河湖庫管理保護。全面抓好河長制湖長制落實,強化各級河長湖長履職盡責,加強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加強水資源節約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綜合整治、生态治理與修複、綜合執法監管等。強化小水電生态流量監管,在全面建成生态流量洩放設施視頻監控的基礎上,全面建成生态流量檢測系統。推進小水庫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完善,啓動下水庫大壩滲漏監測設施建設。推動河湖長制向農村小微水體延伸。
二是加強水資源利用監管。嚴格開展水資源論證制度,加強取用水管理,促進用水行爲規範。嚴格取水許可審批及日常監管,,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嚴格地下水管理保護,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加強河湖生态水量保障。
三是加強水工程建設管護。落實“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建管機制,推進水利工程制度化、規範化、精細化管理,抓好已建工程安全規範運行,開展工程管理現代化試點,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加強水利工程招投标監管,強化市場主體行爲動态監管,引導市場主體履約守信,加大水利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監督檢查,深入開展安全生産隐患排查。
四是加強水土保持監管。積極推行水土流失動态監測全覆蓋和人爲水土流失監管全覆蓋,及時掌握區域内水土流失狀況和治理成效,提高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水平,充分運用高新技術,通過“圖班精細化”管理和“天地一體化”手段,強化對水土保持工程、生産建設項目的監管。嚴肅查處生産建設項目違法行爲,有效防治人爲水土流失。
三、推進“數字水利”“智慧水利”。
根據xx市水利現狀,定量評價區域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态、水管理等各項水利保障能力與水平,對水利現代化水平做出評價,并分析水利建設中的薄弱環節,确定具體的水利現代化的建設目标。推進信息化在水利規劃、勘測、設計、建設、管理、水行政執法、預報、監測等各個環節的應用,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加強水文水資源自動測報能力建設,完善水工程、雨水情、水資源、水環境、河湖岸線、城市水文、水土保持等監測網絡。加強水利工程及河湖遠程監測、監視、控制等系統建設,推進信息化向農村水利延伸,加快構建覆蓋市、縣、鄉、部分行政村和主要水利工程的水利信息化體系。
四、深化水利改革與管理創新
一是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推進建立節水調水體系,建立節水評價機制,嚴格落實節水評價要求。分級建立各類用水戶用水計劃,分級負責監控,加強用水過程管理,規範用水行爲。建立開發節水調水監控平台,逐步實現節水調水在線監控和信息化管理。
二是加快水價綜合改革。繼續推進農業水價、水資源稅改革。探索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态補償機制。拓寬水利工程建設運營投資渠道。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鄉村供水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
三是加大水利“放管服”。推進投資審批項目改革,優化報建項目審批流程。深化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部門聯合審批、網上審批等方式,提高審批效率。創新監管方式方法,進一步健全“雙随機一公開”制度,整合抽查事項和流程。推進“互聯網+水利政務服務”,最大限度爲群衆提供便捷服務。
評論0